|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 1.1.1 氮素对人工水体的污染及危害 | 第10-12页 |
| 1.1.2 人工水体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及来源 | 第12-13页 |
| 1.2 城市内湖脱氮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13-16页 |
| 1.2.1 传统脱氮工艺的优势与不足 | 第13-14页 |
| 1.2.2 新型旁路循环处理方法的优势与不足 | 第14-15页 |
| 1.2.3 厌氧氨氧化脱氮的优势与不足 | 第15-16页 |
| 1.3 Biolog及高通量相关应用 | 第16-17页 |
| 1.3.1 Biolog相关应用 | 第16-17页 |
| 1.3.2 高通量相关应用 | 第17页 |
| 1.4 课题来源、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 1.4.1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 1.4.3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4.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20-24页 |
| 2.1 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 2.2 试验用水水质 | 第21页 |
| 2.3 水质检测项目与试验方法 | 第21页 |
| 2.4 Biolog试验测定与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 2.5 高通量测序 | 第23-24页 |
| 3 内生碳源利用反硝化过滤技术处理效能的研究 | 第24-34页 |
| 3.1 反应器对硝氮的去除效果 | 第24-25页 |
| 3.2 反应器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25-27页 |
| 3.3 反应器对亚硝氮的去除效果 | 第27-28页 |
| 3.4 反应器对CODCr的去除效果 | 第28-29页 |
| 3.5 反应器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 第29-30页 |
| 3.6 反应器各级溶解氧变化情况 | 第30-31页 |
| 3.7 反应器内生物量的变化情况 | 第31-32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4 基于Biolog分析反应器进水方向转换对微生物群落代谢规律影响研究 | 第34-49页 |
| 4.1 Biolog分析反应器一个运行周期内微生物代谢 | 第34-47页 |
| 4.1.1 反应器各级微生物碳源利用动力学分析 | 第34-36页 |
| 4.1.2 反应器各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6-38页 |
| 4.1.3 反应器各级碳源利用及主成分分析 | 第38-47页 |
| 4.1.4 反应器pH变化情况 | 第47页 |
| 4.2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5 高通量测序分析反应器内微生物多样性 | 第49-55页 |
| 5.1 基于不同分类单位的高通量分析 | 第49-53页 |
| 5.1.1 基于门的分类的高通量分析 | 第49-50页 |
| 5.1.2 基于属的分类的高通量分析 | 第50-53页 |
| 5.2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5-58页 |
| 6.1 全文总结 | 第55-57页 |
| 6.2 展望与建议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