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偏心支撑钢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高强钢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高强钢组合偏心支撑框架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5 屈曲约束支撑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19-31页 |
2.1 ABAQUS有限元软件及其应用壳单元介绍 | 第19-20页 |
2.2 ABAQUS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0-23页 |
2.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第20-21页 |
2.2.2 材料性能参数 | 第21-22页 |
2.2.3 有限元模型的加载制度及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23-25页 |
2.3.1 有限元与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对比 | 第23页 |
2.3.2 有限元与试验得到的骨架曲线对比 | 第23-24页 |
2.3.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 | 第24-25页 |
2.3.4 有限元与试验破坏形态的对比 | 第25页 |
2.4 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及受力特点 | 第25-29页 |
2.4.1 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构造 | 第25-27页 |
2.4.2 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力学性能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高强钢组合D形偏心新型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31-47页 |
3.1 普通支撑与屈曲约束支撑的比较 | 第31-36页 |
3.1.1 模型尺寸设计 | 第31-32页 |
3.1.2 钢材本构关系的选取 | 第32-33页 |
3.1.3 加载制度与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1.4 破坏准则 | 第33-34页 |
3.1.5 DP和DQ单调加载对比分析 | 第34页 |
3.1.6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3.1.7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2 普通屈曲约束支撑与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比较 | 第36-37页 |
3.3 新型屈曲约束支撑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 | 第37-45页 |
3.3.1 新型屈曲约束支撑的尺寸设计 | 第37页 |
3.3.2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高强钢组合D形偏心新型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47-93页 |
4.1 A组——耗能梁段长度的变化 | 第47-55页 |
4.1.1 单调加载分析 | 第47-49页 |
4.1.2 循环加载分析 | 第49-55页 |
4.2 B组——耗能梁段腹板高厚比的变化 | 第55-62页 |
4.2.1 单调加载分析 | 第55-57页 |
4.2.2 循环加载分析 | 第57-62页 |
4.3 C组——加劲肋间距的变化 | 第62-68页 |
4.3.1 单调加载分析 | 第62-64页 |
4.3.2 循环加载分析 | 第64-68页 |
4.4 D组——强度等级不同的材料组合 | 第68-75页 |
4.4.1 单调加载分析 | 第69-70页 |
4.4.2 循环加载分析 | 第70-75页 |
4.5 E组——高跨比的变化 | 第75-85页 |
4.5.1 改变跨度 | 第75-80页 |
4.5.2 改变高度 | 第80-85页 |
4.6 F组——柱轴压比的变化 | 第85-92页 |
4.6.1 单调加载分析 | 第86-87页 |
4.6.2 循环加载分析 | 第87-9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93-94页 |
5.2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