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8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8-2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22页 |
1.4.3 Delphi特尔菲法 | 第22页 |
1.4.4 数理统计法 | 第22-23页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 | 第23-25页 |
2.1 大型体育赛事 | 第23页 |
2.2 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责任 | 第23-24页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4-25页 |
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的主体和客体 | 第25-27页 |
3.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的责任主体 | 第25页 |
3.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的责任客体 | 第25-27页 |
4.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的评价 | 第27-31页 |
4.1 评价思路 | 第27页 |
4.2 评价内容 | 第27页 |
4.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主要责任主体的责任认定 | 第27-29页 |
4.3.1 政府 | 第27-28页 |
4.3.2 赛事运作企业 | 第28页 |
4.3.3 运动员 | 第28-29页 |
4.3.4 裁判员 | 第29页 |
4.4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评价内容的特点 | 第29-31页 |
4.4.1 基础性-----公平竞争 | 第29页 |
4.4.2 制约性-----主体之间 | 第29-30页 |
4.4.3 统一性-----主客体间 | 第30-31页 |
5.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44页 |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1页 |
5.1.1 科学性原则 | 第31页 |
5.1.2 简明性原则 | 第31页 |
5.1.3 系统性原则 | 第31页 |
5.1.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31页 |
5.2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1-39页 |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第31-32页 |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2-34页 |
5.2.3 权重集的确定 | 第34-39页 |
5.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构成 | 第39-44页 |
5.3.1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经济责任 | 第40-41页 |
5.3.2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法律责任 | 第41-42页 |
5.3.3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教育责任 | 第42页 |
5.3.4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道德责任 | 第42-43页 |
5.3.5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环保责任 | 第43-44页 |
6. 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社会责任的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6.1 评价方法 | 第44页 |
6.2 评价过程 | 第44-45页 |
6.3 实证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会 | 第45-50页 |
6.3.1 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45-46页 |
6.3.2 确定评价指标集 | 第46页 |
6.3.3 确定评判集 | 第46页 |
6.3.4 计算权重 | 第46页 |
6.3.5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46-47页 |
6.3.6 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50页 |
7.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附录1 | 第55-57页 |
附录2 | 第57-59页 |
附录3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