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黑色金属论文--铁论文

冀东司家营沉积变质型铁矿床成因及找矿模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9-10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24页
    1.1 国内外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第10-15页
        1.1.1 沉积变质铁矿床地质特征第10-12页
        1.1.2 沉积变质铁矿床形成时代第12-13页
        1.1.3 沉积变质铁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第13-14页
        1.1.4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的物质来源第14页
        1.1.5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的沉淀机制第14页
        1.1.6 BIF条带的形成机制第14页
        1.1.7 沉积变质型铁矿富铁矿成因第14-15页
    1.2 冀东地区沉积变质型铁矿床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成矿时代研究第15页
        1.2.2 变质作用及变质程度研究第15-17页
        1.2.3 冀东太古宙岩浆演化及混合岩化作用研究第17-18页
        1.2.4 冀东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及富铁矿成因研究第18-19页
        1.2.5 冀东地区铁矿找矿勘查研究第19页
    1.3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9-21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1-22页
        1.4.1 研究目标第21页
        1.4.2 研究内容第21页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1-22页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第22-24页
第2章 冀东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第24-30页
    2.1 区域地层第25-27页
        2.1.1 变质结晶基底第25-26页
        2.1.2 沉积盖层第26-27页
    2.2 区域构造第27-28页
    2.3 区域岩浆岩第28-30页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第30-34页
    3.1 地层第30-31页
    3.2 构造第31-32页
    3.3 岩浆岩第32页
    3.4 矿体的空间分布、规模、形态及产状第32-34页
第4章 迁滦地区沉积变质铁矿变质程度第34-41页
    4.1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第34-35页
    4.2 石榴子石的化学成分特征第35-39页
    4.3 X粉晶衍射测试分析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SHRIMP锆石U-Pb测年及锆石微量元素特征第41-62页
    5.1 实验方法第41-42页
    5.2 样品描述第42-43页
    5.3 锆石CL特征及SHRIMP U-Pb定年第43-47页
        5.3.1 黑云变粒岩(SJY21)第43-45页
        5.3.2 钾化花岗岩(SJY22)第45页
        5.3.3 黑云斜长片麻岩(SJY23)第45-47页
    5.4 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第47-53页
    5.5 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意义及讨论第53-61页
    5.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6章 司家营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及富铁矿成因第62-77页
    6.1 实验方法第62页
    6.2 岩(矿)相学第62-64页
    6.3 矿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第64-67页
    6.4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7-69页
    6.5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69-73页
    6.6 司家营铁矿床及富铁矿成因讨论第73-75页
        6.6.1 司家营铁矿床成因探讨第73-74页
        6.6.2 富铁矿的成因探讨第74-75页
    6.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7章 司家营铁矿床找矿模型第77-88页
    7.1 地质模型第77-80页
        7.1.1 区域地质背景第77页
        7.1.2 赋矿地层第77-78页
        7.1.3 矿区构造第78页
        7.1.4 岩浆岩及混合岩化第78页
        7.1.5 矿体特征第78-79页
        7.1.6 矿石特征第79-80页
        7.1.7 成矿时代第80页
    7.2 成矿模式第80-81页
    7.3 地球物理特征第81-86页
        7.3.1 磁场特征第81-83页
        7.3.2 重力特征第83-84页
        7.3.3 电法特征第84-86页
    7.4 司家营铁矿找矿模型建立第86-87页
    7.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结论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导师简介第103-104页
作者简介第104-10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亲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的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糖类和5-羟色胺的定量方法学研究
下一篇:岩石破裂过程红外与声发射联合监测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