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东西方战争题材电影的“救赎者”形象建构比较研究--以《辛德勒的名单》等影片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论第8-22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8-9页
        一、 学术研究的需要第8页
        二、 社会实践的需要第8-9页
    第二节 研究问题第9-10页
    第三节 文献综述第10-19页
        一、 学术界研究概况第10-16页
        二、 学术界研究述评第16-19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一、 历史文献分析法第19页
        二、 个案分析法第19页
        三、 内容分析法第19-20页
        四、 对比研究法第20页
    第五节 论文框架第20-22页
第一章 历史记忆与战争中的“救赎者”形象第22-35页
    第一节 东西方战争的发生及原因第22-26页
        一、 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及其原因第22-23页
        二、 犹太人大屠杀的发生及其原因第23-24页
        三、 一九四二年河南饥荒的发生及其原因第24-26页
    第二节 历史记忆的叙述立场第26-30页
        一、 国家记忆与民间记忆第26-27页
        二、 国家记忆与国家形象第27-28页
        三、 民间记忆与民间情绪第28-30页
    第三节 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救赎者”及其叙事角度第30-35页
        一、 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救赎者”第30-31页
        二、 “救赎者”与“拯救者”的区别第31-33页
        三、 “救赎者”的叙事视角第33-35页
第二章 不同历史记忆书写“救赎者”形象建构的多元化第35-44页
    第一节 “救赎者”的基本史实第35-40页
        一、 东方“救赎者”第35-37页
        二、 西方“救赎者”第37-40页
    第二节 不同历史记忆下的“救赎者”第40-44页
        一、 国家记忆中的“救赎者”第40-41页
        二、 民间记忆中的“救赎者”第41-42页
        三、 “救赎者”形象的合谋与冲突第42-44页
第三章 东西方“救赎者”形象建构的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第44-65页
    第一节 西方战争题材电影的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第44-51页
        一、 《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历史的反思第44-47页
        二、 《黑暗弥漫》中的“索查”:人性的披露第47-49页
        三、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中的“布鲁诺”:独特的视角第49-51页
    第二节 东方战争题材电影的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第51-58页
        一、 《拉贝日记》中的“拉贝”:跨国合作模式下的文化认同第52-53页
        二、 《南京!南京!》中的“角川”:民族情感的颠覆第53-56页
        三、 《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消费文化下的商业运作第56-58页
    第三节 东西方战争题材电影的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差异第58-65页
        一、 东西方战争电影中的民族性格第58-60页
        二、 《一九四二》——叙事观念的转变第60-63页
        三、 历史态度与文化观念决定历史记忆解构的不同第63-65页
第四章 东西方战争题材电影中的“救赎者”形象比较第65-80页
    第一节 战争强势方的自我救赎第65-72页
        一、 “辛德勒”的忏悔第65-68页
        二、 “角川”的自杀第68-70页
        三、 “布鲁诺”的悲剧第70-72页
    第二节 同一历史人物的不同表述第72-74页
        一、 《拉贝日记》中的英雄“拉贝”第72-73页
        二、 《南京!南京!》中的妥协“拉贝”第73-74页
    第三节 旁观者的身份转换第74-80页
        一、 从真实个体到世俗化英雄的“索查”第74-76页
        二、 从女性主义到民族主义的“玉墨”第76-80页
第五章 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未来思考第80-92页
    第一节 叙事角度对叙事模式的影响第80-83页
        一、 个人化叙事对历史和人物的解构第80-81页
        二、 叙事策略对影片风格的影响第81-83页
    第二节 大众消费文化下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第83-85页
        一、 战争题材电影的大众消费心理第83-84页
        二、 身体叙事与形象建构的关系第84-85页
    第三节 人文关怀与民族接受心理的融合第85-87页
        一、 电影的人文关怀第85-86页
        二、 电影的民族接受心理第86-87页
    第四节 主题与记忆的思考第87-90页
        一、 救赎主题的欠缺第88-89页
        二、 民间记忆的认同第89-90页
    第五节 创作视域下的人类道德价值观第90-92页
结语 记忆中的人文第92-95页
附录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采用德尔菲法构建精神卫生立法评价指标框架
下一篇: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传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