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1.1.1 消费时代下的乡村旅游供给 | 第15-16页 |
1.1.2 乡村旅游发展下的城乡关系 | 第16-17页 |
1.1.3 乡村旅游现有对社会空间关系研究的缺失 | 第17-2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20-24页 |
1.2.1 闽南地区 | 第20页 |
1.2.2 岵山盆地 | 第20-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空间生产理与消费文化理论及相关研究 | 第27-38页 |
2.1 西方空间生产理论 | 第27-30页 |
2.1.1 亨利·列菲伏尔的“空间的生产” | 第27-28页 |
2.1.2 大卫·哈维的空间资本积累与时空修复 | 第28-30页 |
2.1.3 国外其他主要空间生产理论 | 第30页 |
2.2 西方消费文化理论 | 第30-33页 |
2.2.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与社会空间 | 第30-31页 |
2.2.2 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论 | 第31-32页 |
2.2.3 曼纽尔·卡斯特的集体消费 | 第32页 |
2.2.4 国外其他主要后现代消费文化理论 | 第32-33页 |
2.3 国内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 第33-36页 |
2.3.1 国内城市空间生产研究 | 第33-35页 |
2.3.2 国内传统聚落的空间生产研究 | 第35-36页 |
2.3.3 国内消费文化与空间生产研究 | 第36页 |
2.4 国内旅游空间生产研究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时空修复 | 第38-59页 |
引言 | 第38页 |
3.1 改革开放后福建省资本循环与空间修复 | 第38-43页 |
3.1.1 两岸关系主导下的资本循环与积累 | 第38-40页 |
3.1.2 资本的空间修复的两种模式 | 第40-43页 |
3.2 消费时代下的劳动力再生产 | 第43-48页 |
3.2.1 资本导向下的劳动力空间集聚 | 第43-44页 |
3.2.2 消费时代下的城镇旅游需求 | 第44-48页 |
3.3 泉州市区域旅游消费空间特征 | 第48-57页 |
3.3.1 旅游发展概况 | 第48-49页 |
3.3.2 泉州旅游目的地的消费空间特征 | 第49-56页 |
3.3.3 泉州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原居民小规模渐进式的空间拼贴 | 第59-79页 |
引言 | 第59页 |
4.1 传统宗族礼制的社会结构空间延展 | 第59-68页 |
4.1.1 农业生产下的族群化空间特征 | 第60-63页 |
4.1.2 家族分配制度下的等级化空间生长 | 第63-68页 |
4.2 现代产业发展下的插入式空间改造 | 第68-74页 |
4.2.1 交通发展推动空间的升级 | 第68-70页 |
4.2.2 小规模嵌入式的工业生产空间 | 第70-72页 |
4.2.3 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增长式空间 | 第72-73页 |
4.2.4 宗族血缘投资修补式旅游空间 | 第73-74页 |
4.3 居民的差异化生活延续 | 第74-77页 |
4.3.1 传统空间的差异化传承 | 第74-75页 |
4.3.2 双语交杂的差异空间 | 第75-76页 |
4.3.3 对待外来者的热情与地方自豪感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政府与开发商主导下的进展式空间重构 | 第79-104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5.1 政府主导的空间构思:均质化的产业居住新区 | 第80-86页 |
5.1.1 低成本的空间增长 | 第80-83页 |
5.1.2 乡愁化空间改造与文化合法化 | 第83-85页 |
5.1.3 工业增长与文化贬值的矛盾 | 第85-86页 |
5.2 开发商主导的空间构思:闽南文化生态博物馆和旅游集散地 | 第86-93页 |
5.2.1 空间重构与社会关系再生产 | 第86-90页 |
5.2.2 空间与社会的价值转换 | 第90-93页 |
5.3 现实与虚构的再现空间 | 第93-102页 |
5.3.1 对经济发展落后下空间建设的不满 | 第93-94页 |
5.3.2 虚拟空间下岵山的身份重构 | 第94-99页 |
5.3.3 原居民自发性旅游商业化空间改造 | 第99-10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发展建议 | 第104-11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4-108页 |
6.1.1 旅游时空修复:资本区域增长的手段 | 第104-105页 |
6.1.2 支配与对抗:空间再现与再现空间的断裂 | 第105-106页 |
6.1.3 寻求身份认同: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 第106-108页 |
6.2 发展建议 | 第108-111页 |
6.2.1 多样化的产业升级:从创造性破坏到创造性增加 | 第108-110页 |
6.2.2 非零和的管治模式:建立咨询性管理机构,扩大增长联盟 | 第110-111页 |
6.2.3 文化认同的延续:进展式地闽南文化再生产 | 第111页 |
6.3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111-113页 |
6.3.1 研究展望 | 第111-112页 |
6.3.2 研究不足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附录 | 第124-135页 |
附录一:国内传统聚落保护与更新模式 | 第124-125页 |
附录二:福建省各类开发区 | 第125-127页 |
附录三:泉州市域旅游目的地信息 | 第127-132页 |
附录四:岵山经济发展镇志整理 | 第132-134页 |
附录五:岵山百度图片收集 | 第134-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137页 |
附件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