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施工论文

运营高速公路施工作业区安全保障技术及工作区长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3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安全问题分析第18-32页
    2.1 作业区路段道路基本特性第18-19页
    2.2 作业区路段交通事故特点第19-22页
    2.3 作业区路段交通特性分析第22-32页
        2.3.1 驾驶员特性第23-24页
        2.3.2 交通流特性第24-28页
        2.3.3 作业区道路特性第28-29页
        2.3.4 交通环境特性第29-32页
第三章 高速公路作业区交通标志设计优化分析第32-53页
    3.1 作业区安全设施设置现状的分析及思考第32-36页
        3.1.1 国内外作业区安全设施设置现状对比第32-34页
        3.1.2 对我国作业区安全设施设置现状的思考第34-36页
    3.2 作业区交通标志设置位置的设计第36-41页
        3.2.1 交通标志的前置距离第36-38页
        3.2.2 重复设置第38-40页
        3.2.3 交通标志牌设置位置优化步骤第40-41页
    3.3 作业区图形类标志尺寸的设计第41-42页
        3.3.1 规范上规定的尺寸第41页
        3.3.2 理论上计算的尺寸第41-42页
    3.4 作业区文字类标志尺寸的设计第42-52页
        3.4.1 汉字高度的确定方法第42-48页
        3.4.2 标志牌尺寸的确定方法第48-50页
        3.4.3 举例试算第50-52页
    3.5 作业区标志牌尺寸标准化探究第52-53页
第四章 高速公路作业区安全控制策略研究第53-85页
    4.1 国内外养护作业区限速措施对比分析第53-57页
        4.1.1 限速值的理论计算方法第53-55页
        4.1.2 各规程限速措施对比第55-57页
        4.1.3 对我国现行措施的建议第57页
    4.2 限速措施优化设计第57-78页
        4.2.1 仿真软件与评价指标的选取第58-59页
        4.2.2 限速方案的确定第59-60页
        4.2.3 作业方案的仿真模拟第60-65页
        4.2.4 仿真结果对比研究第65-71页
        4.2.5 优化设计方案与现有规范对比第71-74页
        4.2.6 半幅封闭开放中央分隔带情况的限速措施探究第74-78页
    4.3 交通分流第78-85页
        4.3.1 分流方案仿真分析第78-82页
        4.3.2 交通分流方案设计第82-85页
第五章 工作区长度优化策略第85-123页
    5.1 典型的养护作业区费用模型第85-92页
        5.1.1 不考虑交通流时变特性的费用模型(传统模型)第85-89页
        5.1.2 考虑交通流时变特性的费用模型(改进模型)第89-92页
    5.2 优化的养护作业区费用模型第92-103页
        5.2.1 总费用函数模型建立第92-94页
        5.2.2 施工期费用第94-96页
        5.2.3 人力设备闲置费用第96页
        5.2.4 交通延误费用第96-101页
        5.2.5 车辆运行费用第101-102页
        5.2.6 交通事故费用第102-103页
    5.3 最优养护方案及目标函数优化第103-107页
        5.3.1 养护总费用模型分析第103-104页
        5.3.2 施工时间选择方案第104页
        5.3.3 目标函数优化的算法流程第104-107页
    5.4 算例分析第107-123页
        5.4.1 项目概况第107-109页
        5.4.2 参数确定第109-110页
        5.4.3 优化方案分析第110-12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8页
    6.1 主要研究成果第123-126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26-127页
    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27-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蚁群算法与GIS的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研究
下一篇:天然砂砾路基压实质量控制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