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41页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1.2 储氢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1.2.1 物理法储氢 | 第18-20页 |
1.2.2 化学法储氢 | 第20-22页 |
1.3 环烷烃的储氢与脱氢 | 第22-26页 |
1.3.1 环烷烃的储氢 | 第22-24页 |
1.3.2 环烷烃的脱氢 | 第24-25页 |
1.3.3 脱氢反应器 | 第25-26页 |
1.4 环烷烃脱氢反应催化剂 | 第26-29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26-28页 |
1.4.2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28-29页 |
1.5 环烷烃脱氢反应机理 | 第29-31页 |
1.6 论文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4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1-50页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5页 |
2.3.1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第43-44页 |
2.3.2 Cu/SBA-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页 |
2.3.3 Ni-Cu/SBA-15催化剂的制备 | 第44-45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48页 |
2.4.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的测定(BET) | 第45页 |
2.4.2 X射线荧光分析(XRF) | 第45-46页 |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6页 |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 第46页 |
2.4.5 程序升温氢气还原(H2-TPR) | 第46页 |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6-47页 |
2.4.7 热重(TG/DSC) | 第47页 |
2.4.8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 UV-Vis) | 第47页 |
2.4.9 拉曼光谱(Raman) | 第47页 |
2.4.10 原位红外漫反射光谱(In-situ DRIFT) | 第47-48页 |
2.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与产物分析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筛选与优化 | 第50-72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非贵金属催化剂的筛选 | 第51-54页 |
3.2.1 单金属催化剂上的环己烷脱氢活性 | 第51-53页 |
3.2.2 双金属催化剂上的环己烷脱氢活性 | 第53-54页 |
3.3 催化剂Ni-Cu/SiO_2的优化 | 第54-57页 |
3.3.1 不同SiO_2负载的Ni-Cu催化剂 | 第54-55页 |
3.3.2 不同金属比例的Ni-Cu/SiO_2催化剂 | 第55-57页 |
3.4 催化剂Ni-Cu/SiO_2的表征 | 第57-65页 |
3.4.1 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 第57-59页 |
3.4.2 XRD分析 | 第59-60页 |
3.4.3 TEM分析 | 第60-63页 |
3.4.4 H_2-TPR分析 | 第63-64页 |
3.4.5 DR UV-Vis分析 | 第64-65页 |
3.5 讨论 | 第65-66页 |
3.6 本章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第四章 高选择性的环己烷脱氢催化剂Cu/SBA-15研究 | 第72-89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73-85页 |
4.2.1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评价 | 第73-75页 |
4.2.2 织构性质 | 第75-76页 |
4.2.3 表面结构分析 | 第76-79页 |
4.2.4 表面形态分析 | 第79-80页 |
4.2.5 还原特性 | 第80-83页 |
4.2.6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 第83-84页 |
4.2.7 讨论 | 第84-85页 |
4.3 本章主要结论 | 第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第五章 Ni-Cu/SBA-15催化剂上的环己烷脱氢反应 | 第89-110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4页 |
5.2.1 织构性质 | 第90-91页 |
5.2.2 XRD分析 | 第91-93页 |
5.2.3 TEM研究 | 第93-95页 |
5.2.4 H_2-TPR分析 | 第95-96页 |
5.2.5 XPS分析 | 第96-98页 |
5.2.6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98-99页 |
5.2.7 催化剂表面积炭分析 | 第99-101页 |
5.2.8 原位DRIFT研究 | 第101-103页 |
5.2.9 讨论 | 第103-104页 |
5.3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0页 |
第六章 Ni-Cu催化环己烷脱氢反应的机理研究 | 第110-124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计算方法 | 第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0页 |
6.3.1 环己烷非催化脱氢反应机理 | 第111-113页 |
6.3.2 镍铜金属表面模型的构建 | 第113-114页 |
6.3.3 环己烷、环己烯与苯在镍铜表面的吸附 | 第114-118页 |
6.3.4 镍铜催化环己烷脱氢生成环己烯 | 第118-120页 |
6.4 本章主要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结论 | 第124-125页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5-126页 |
7.3 展望 | 第126-128页 |
附录 | 第128-129页 |
1 作者简介 | 第128页 |
2 撰写的文章目录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