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内涝监控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内涝监测点优化布置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设计 | 第18-29页 |
2.1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需求分析 | 第18-21页 |
2.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第18-20页 |
2.1.2 性能性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2.2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总体方案 | 第21-22页 |
2.3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主要功能 | 第22-24页 |
2.3.1 实时监测 | 第23页 |
2.3.2 调度控制 | 第23页 |
2.3.3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2.3.4 信息服务 | 第24页 |
2.3.5 设备管理 | 第24页 |
2.4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各部分设计 | 第24-28页 |
2.4.1 数据采集层 | 第24-25页 |
2.4.2 传输控制层 | 第25-26页 |
2.4.3 调度管理层 | 第26-27页 |
2.4.4 信息发布层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城市内涝在线监控与信息服务数字化系统性能测试 | 第29-37页 |
3.1 实验室部分测试设备展示及介绍 | 第29-30页 |
3.2 实验室内涝监控系统的测试 | 第30-32页 |
3.3 室外内涝监测点的测试 | 第32-33页 |
3.4 网络的自恢复能力测试 | 第33-34页 |
3.4.1 ZigBee 网络的自恢复能力测试 | 第33页 |
3.4.2 GPRS 网络稳定性测试 | 第33-34页 |
3.5 GPRS 网络流量的测试 | 第34-35页 |
3.6 ZigBee 网络通信距离测试 | 第3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分析法的内涝监测点优化布置 | 第37-54页 |
4.1 概述 | 第37页 |
4.2 内涝点及优化目标 | 第37-39页 |
4.2.1 城市内涝监测点布置原则 | 第37-38页 |
4.2.2 内涝点数据 | 第38-39页 |
4.2.3 优化目标 | 第39页 |
4.3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39-46页 |
4.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39-40页 |
4.3.2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步骤 | 第40-41页 |
4.3.3 实例分析结果 | 第41-46页 |
4.4 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分析法 | 第46-51页 |
4.4.1 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 | 第46页 |
4.4.2 模糊物元欧式贴近度分析法步骤 | 第46-48页 |
4.4.3 实例分析结果 | 第48-51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51-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基于 SWMM 的内涝监测点优化布置 | 第54-71页 |
5.1 概述 | 第54页 |
5.2 SWMM 的内涝计算原理 | 第54-61页 |
5.2.1 产汇流计算 | 第54-56页 |
5.2.2 内涝计算原理 | 第56-61页 |
5.3 基于 SWMM 的东莞市某道路工程内涝模型建立 | 第61-64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1页 |
5.3.2 建模过程 | 第61-64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64-67页 |
5.4.1 模型参数确定 | 第64-65页 |
5.4.2 初始条件 | 第65-66页 |
5.4.3 暴雨情景设计 | 第66-67页 |
5.5 计算结果 | 第67-70页 |
5.6 结果分析 | 第7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72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