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2 我国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有关研究回顾 | 第13-21页 |
·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的历史缘起 | 第13-14页 |
·关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历史背景 | 第13页 |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展开 | 第13-14页 |
·近十年来我国妇女参与农村治理研究涉及的几个主要问题 | 第14-18页 |
·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及其对农村治理的影响 | 第14-15页 |
·农村妇女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与政治参与关系 | 第15-16页 |
·农村妇女参与村委会选举的研究 | 第16-18页 |
·当前研究村民自治中妇女政治参与的意义 | 第18-21页 |
·新的农村社会背景需要对妇女参与村民自治进行研究 | 第18-19页 |
·填补山区普通农家妇女政治参与研究的空白 | 第19-21页 |
3 吕梁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客观条件 | 第21-27页 |
·农业生产女性化趋势促成了妇女的政治参与 | 第21-22页 |
·村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为妇女参与提供了契机 | 第22-23页 |
·各级政府的支持为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搭建了平台 | 第23-24页 |
·丰富的政策资源为妇女参与村民自治提供了依据 | 第24页 |
·妇女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参与村民自治成为可能 | 第24-27页 |
4 吕梁山区农村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调查 | 第27-37页 |
·妇女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各项活动 | 第27-33页 |
·积极热情参与村委会民主选举 | 第27-29页 |
·积极参与村集体利的经济利益维护活动 | 第29-31页 |
·妇女素质在参与村集体公共设施维护中得到提升 | 第31-33页 |
·妇女参与村民会议有别于男性村民的自身特点 | 第33页 |
·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低水平性 | 第33-37页 |
·妇女参与村务呈现兵多将少状况 | 第34页 |
·参与能力不适应新农村民主建设的要求 | 第34-35页 |
·对村委会工作的民主监督意识较差 | 第35-37页 |
5 吕梁山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对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双重影响 | 第37-38页 |
·低水平的农业生产推动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形成 | 第37页 |
·经济薄弱制约着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水平提高 | 第37-38页 |
·政策安排下的村民自治缺乏保护妇女参与的意识 | 第38-40页 |
·领导干部的潜在偏好制约着其对妇女参与村民自治工作的指导 | 第38-39页 |
·传统形成的官僚政治模式影响村民自治功能的发挥 | 第39-40页 |
·家庭职能的社会化程度影响妇女的独立性 | 第40-41页 |
·家庭职能的变革影响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形成 | 第40页 |
·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职业模式容易忽略妇女独立性 | 第40-41页 |
·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延缓了妇女政治参与的发展 | 第41-43页 |
·妇女的法律维权意识不足是重要障碍 | 第41-42页 |
·传统的性别观念禁锢着农村妇女的个性意识 | 第42-43页 |
·传统的婚嫁模式增加了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社会成本 | 第43-44页 |
·婚嫁模式对妇女造成的政治参与成本 | 第43页 |
·迁徙成本影响青年女性对村民自治的熟悉程度 | 第43-44页 |
·地域环境抑制着信息的传播和素质的提高 | 第44-47页 |
·偏僻、不便的地域环境影响了民主信息的传播 | 第44-45页 |
·妇女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参与水平进一步提高 | 第45-47页 |
6 完善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措施及对策 | 第47-50页 |
·正确看待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现状和意义 | 第47-48页 |
·转变国家的扶贫方向从经济上提升妇女的地位 | 第48页 |
·加强民主意识培养提高妇女的参与意识 | 第48-49页 |
·重视党组织对妇女参与村民自治的领导作用 | 第49页 |
·乡镇政府的指导是形成妇女参与氛围的重要因素 | 第49-50页 |
·运用法律救济措施保障农村妇女政治参与 | 第50页 |
7 结束语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A | 第59-61页 |
附录B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