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详细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及处理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与组成 | 第15-16页 |
1.2.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16-20页 |
1.3 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方法 | 第20-25页 |
1.3.1 常用的几种温室气体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1.3.2 本研究所使用的温室气体计算方法 | 第22-25页 |
1.4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2章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28-41页 |
2.1 长沙市城市概况 | 第28-29页 |
2.2 长沙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及产生量 | 第29-30页 |
2.3 长沙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第30-39页 |
2.3.1 长沙市生活垃圾的收集与清运 | 第31页 |
2.3.2 长沙市第一垃圾中转处理场分选与转运处理 | 第31-32页 |
2.3.3 长沙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厂餐厨垃圾预处理 | 第32-34页 |
2.3.4 餐厨垃圾中粗油脂制作生物柴油 | 第34-38页 |
2.3.5 填埋处理与填埋气利用 | 第38-39页 |
2.4 长沙市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2.5 长沙市生活垃圾处理发展方向 | 第40-41页 |
第3章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情景设置 | 第41-47页 |
3.1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框架 | 第41-43页 |
3.1.1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的组分与碳排放排放特性 | 第41页 |
3.1.2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框架设定 | 第41-43页 |
3.2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景的设置 | 第43-45页 |
3.2.1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情景的设定 | 第43-44页 |
3.2.2 分离率的确定 | 第44-45页 |
3.2.3 各情景中最终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性质的改变 | 第45页 |
3.3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利用情景设置 | 第45-47页 |
第4章 长沙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 | 第47-56页 |
4.1 FOD 法计算填埋部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47-50页 |
4.1.1 活动数据的选用 | 第47-48页 |
4.1.2 排放因子的选择 | 第48-49页 |
4.1.3 计算结果 | 第49-50页 |
4.2 LCA 法计算其他处理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50-53页 |
4.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第50页 |
4.2.2 清单分析 | 第50-51页 |
4.2.3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51-53页 |
4.3 影响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因素 | 第53-55页 |
4.3.1 填埋量 | 第53-54页 |
4.3.2 可降解有机碳含量 | 第54页 |
4.3.3 材料的回收利用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其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策略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 | 第56-60页 |
5.1 焚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 第56-57页 |
5.2 填埋气的热电联产 | 第57-59页 |
5.2.1 热电联产简介 | 第57-58页 |
5.2.2 热电联产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2页 |
Abstract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