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3.1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2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4 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结构现状及关系研究 | 第18-35页 |
2.1 江西省城镇化现状分析 | 第18-19页 |
2.2 江西省农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 第19-26页 |
2.2.1 农林牧渔总产值变化情况分析 | 第20-22页 |
2.2.2 农业产业结构内部结构分析 | 第22-26页 |
2.3 新型城镇化特征分析 | 第26-28页 |
2.4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结构相关性分析 | 第28-30页 |
2.5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结构调整相互作用关系 | 第30-34页 |
2.5.1 农业结构升级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地位 | 第30-31页 |
2.5.2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 第31-34页 |
2.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江西省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结构关系分析 | 第35-48页 |
3.1 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3.2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方法的江西省农地利用综合水平评价 | 第36-41页 |
3.2.1 农地利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 | 第36-37页 |
3.2.2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3.3 基于回归分析的农业与农地利用结构关系分析 | 第41-46页 |
3.3.1 农业与农地利用相关性分析 | 第41-43页 |
3.3.2 种植业与其农地利用的关系分析 | 第43-44页 |
3.3.3 林业与其农地利用的关系分析 | 第44页 |
3.3.4 畜牧业与其农地利用的关系分析 | 第44-45页 |
3.3.5 渔业与其农地利用的关系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江西省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 SD 仿真模型建立 | 第48-75页 |
4.1 系统动力学方法及建模步骤 | 第48-49页 |
4.1.1 系统动力学模型介绍 | 第48-49页 |
4.1.2 系统动力学基本入树建模的基本步骤 | 第49页 |
4.2 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 SD 模型系统构建 | 第49-53页 |
4.2.1 江西省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 SD 数据范围和建模目的确定 | 第49-50页 |
4.2.2 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因果关系图确定 | 第50-51页 |
4.2.3 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流位流率系的确定 | 第51-52页 |
4.2.4 调控因子的确定 | 第52-53页 |
4.3 江西省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流率入树模型及仿真方程建立 | 第53-74页 |
4.3.1 农业结构子系统入树模型及仿真方程建立 | 第53-61页 |
4.3.2 农地利用子系统入树模型及仿真方程建立 | 第61-69页 |
4.3.3 经济人口子系统入树模型及仿真方程建立 | 第69-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调整仿真与结果分析 | 第75-98页 |
5.1 江西省农业结构与农地利用系统 SD 模型有效性检验 | 第75-79页 |
5.2 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结果及调控思路分析 | 第79-83页 |
5.2.1 江西省农业及内部各产业仿真结果及调控思路分析 | 第79-82页 |
5.2.2 江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农民收入仿真结果及调控思路分析 | 第82-83页 |
5.3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子调控下目标变量仿真结果分析 | 第83-95页 |
5.3.1 农地集约经营影响因子调控下目标变量仿真结果 | 第83-86页 |
5.3.2 人口城镇化水平调控下目标变量仿真结果 | 第86-91页 |
5.3.3 农产品需求结构调控下目标变量仿真结果 | 第91-92页 |
5.3.4 三个因子共同调控下的江西省农业和农地结构仿真结果及对策分析 | 第92-95页 |
5.4 相关政策建议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结论 | 第98-99页 |
6.2 本文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