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4-16页 |
一、 西安市小产权房现状 | 第16-31页 |
(一) 西安市小产权房调查 | 第16-18页 |
1. 西安市小产权房研究调查方法选择 | 第16-17页 |
2. 调查内容 | 第17-18页 |
(二) 西安市小产权房建造特点 | 第18-20页 |
1. 小产权房建造时间点集中 | 第18-19页 |
2. 小产权房户型面积普遍较小 | 第19页 |
3. 小产权房建造成本低廉 | 第19-20页 |
4. 小产权房小区住户规模较小 | 第20页 |
(三) 西安市小产权房土地开发方式 | 第20-21页 |
1. 小产权房土地开发多以合作方式进行 | 第20-21页 |
2. 小产权房地块类别 | 第21页 |
(四) 西安市小产权房存在的优势 | 第21-24页 |
1. 小产权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与就业 | 第22-23页 |
2. 小产权房物业管理水平成熟 | 第23页 |
3. 小产权房具有价格优势 | 第23-24页 |
4. 小产权房的居住性质偏向保障房 | 第24页 |
(五) 小产权房存在的隐患 | 第24-27页 |
1. 小产权房建筑质量存在隐患 | 第24-25页 |
2. 小产权房销售渠道存在隐患 | 第25页 |
3. 小产权房买卖凭证存在隐患 | 第25-26页 |
4. 小产权房的风险认知 | 第26-27页 |
(六) 西安市对小产权房的处理态度取缔在售,无视已住 | 第27-31页 |
二、 小产权房合法化的法学理论探讨 | 第31-46页 |
(一) 小产权房的争议 | 第31-35页 |
1. 小产权房概念的争议 | 第31-33页 |
2. 小产权房的法律困境分析 | 第33-35页 |
(二) 集体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与法律制约 | 第35-38页 |
1. 集体土地流转的动因分析 | 第35-36页 |
2.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面临的法律制约 | 第36-38页 |
(三) 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必要性 | 第38-41页 |
1. 小产权房的发展的趋势要求其合法化 | 第38-39页 |
2. 小产权房合法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 | 第39-40页 |
3. 小产权房合法化更加有利于平衡社会公共利益 | 第40-41页 |
(四) 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可行性 | 第41-46页 |
1. 小产权房合法化理论的现有法律支撑 | 第41-43页 |
2. 小产权房合法化理论的正当性讨论 | 第43-46页 |
三、 国内部分地区小产权房合法化试点评析 | 第46-50页 |
(一) 北京市尝试对部分区域的小产权房进行流通 | 第46-47页 |
1. 北京市小产权房屋的政策法规评析 | 第46页 |
2. 北京市小产权房相关政策特点 | 第46-47页 |
(二) 成都市的以租代售和农民土地换社保政策 | 第47-48页 |
1. 成都市小产权房屋的政策法规评析 | 第47页 |
2. 成都市小产权房相关政策特点 | 第47-48页 |
(三) 深圳经济特区独立的地下小产权房交易市场 | 第48-49页 |
1. 深圳经济特区小产权房屋的政策法规评析 | 第48页 |
2. 深圳经济特区小产权房相关政策特点 | 第48-49页 |
(四) 广东省部分开放农村土地流转 | 第49-50页 |
1. 广东省小产权房屋的政策法规评析 | 第49页 |
2. 广东省小产权房相关政策特点 | 第49-50页 |
四、 西安市小产权房合法化建议 | 第50-58页 |
(一) 小产权房屋合法化的法律构建应遵从的原则 | 第50-51页 |
1. 区别对待原则 | 第50页 |
2. 保护耕地原则 | 第50页 |
3. 保护买卖双方的合法利益原则 | 第50-51页 |
4. 与法律规定相衔接的原则 | 第51页 |
5. 符合规划要求原则 | 第51页 |
(二) 小产权房合法化的实施条件与配套制度 | 第51-54页 |
1. 建设土地一元化制度 | 第51-53页 |
2. 完善土地征收与收益分配制度 | 第53页 |
3.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 第53-54页 |
4. 完善小产权房屋的流通机制 | 第54页 |
(三) 西安市现有小产权房处理方法 | 第54-58页 |
1. 西安市小产权房屋的类型界定 | 第54-55页 |
2. 西安市小产权房屋的处理对策 | 第55-56页 |
3. 三段式小产权房处理模式的实施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西安地区小产权房情况调查问卷 | 第62-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