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22页 |
1.中医对糖尿病、肺痨的认识 | 第10-14页 |
1.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1 病名的认识 | 第10页 |
1.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1页 |
1.1.3 中医对消渴的治疗 | 第11页 |
1.2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 | 第11-12页 |
1.2.1 病名的认识 | 第11页 |
1.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1-12页 |
1.2.3 中医对肺痨治疗 | 第12页 |
1.3 中医治疗的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3.1 中医治疗消渴的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3.2 中医治疗肺痨的不足之处 | 第12页 |
1.4 消渴与肺痨的相关性探讨 | 第12-13页 |
1.5 消渴、肺痨、气阴两虚证的相关性探讨 | 第13-14页 |
1.5.1 消渴与气阴两虚证关系的探讨 | 第13页 |
1.5.2 肺痨与气阴两虚证关系的探讨 | 第13-14页 |
2.西医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的认识 | 第14-22页 |
2.1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定义及选择依据 | 第14页 |
2.2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4-15页 |
2.3 病机的认识 | 第15-17页 |
2.3.1 免疫失衡机制 | 第15页 |
2.3.2 瘦素机制 | 第15-16页 |
2.3.3 细胞因子 | 第16页 |
2.3.4 遗传易感性 | 第16页 |
2.3.5 物质代谢紊乱 | 第16-17页 |
2.4 糖尿病与肺结核相关性的研究 | 第17-18页 |
2.4.1 糖尿病容加重肺结核病情 | 第17页 |
2.4.2 肺结核有助糖尿病的发生、进展 | 第17-18页 |
2.5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治疗 | 第18-19页 |
2.5.1 西医治疗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2.6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转归与预后 | 第19页 |
2.7 扶正补虚理论与免疫的相关性探讨 | 第19-21页 |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及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2-36页 |
1.临床资料 | 第22-25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2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1.3 诊断标准 | 第22-24页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3-24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24页 |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24页 |
1.7 中止研究标准 | 第24-25页 |
1.8 伦理原则 | 第25页 |
2.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2.1 随机对照分组方法 | 第25页 |
2.2 治疗方案 | 第25-26页 |
2.2.1 治疗前疾病健康教育 | 第25页 |
2.2.2 对照组治疗 | 第25-26页 |
2.2.3 试验组治疗 | 第26页 |
2.2.4 合并用药情况 | 第26页 |
2.3 研究路线图 | 第26-27页 |
2.4 观察疗程 | 第27页 |
2.5 试验质量控制 | 第27页 |
2.6 观察指标 | 第27-30页 |
2.6.1 一般性观察指标 | 第28页 |
2.6.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28页 |
2.6.3 疗效观察指标 | 第28页 |
2.6.4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8-29页 |
2.6.5 胸部影像学评价 | 第29页 |
2.6.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9-30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30页 |
3.结果观察 | 第30-35页 |
3.1 受试者入选、脱落、剔除情况 | 第30页 |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第30-31页 |
3.3 治疗前后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 第31-33页 |
3.4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 第33-35页 |
4.试验结果 | 第35页 |
5.不良反应级安全性评价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6-39页 |
1.组方依据及反义分析 | 第36页 |
2.加味参苓白术散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6-38页 |
3.研究结论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综述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47-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件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