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论文

多方协作的“双螺旋”式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研究--以湖州市农技研发与推广改革为例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1 前言第12-22页
    1.1 选题政策背景第12-1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对象第15-18页
        1.3.1 湖州市概况第15-16页
        1.3.2 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第16-17页
        1.3.3 市校共建新农村的合作基础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的不完善因素分析第18页
        1.4.2 新型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的核心模式研究第18-19页
        1.4.3 多方协作的新型农推体系现阶段实践成效第19页
        1.4.4 从持续演进的角度思考新型农推体系的发展对策第19页
        1.4.5 多方协作的“双螺旋”式农技研发推广体系模型第19-20页
    1.5 研究思路第20-22页
2 国内外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现状第22-39页
    2.1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第22-29页
        2.1.1 北美洲的农技推广体系第22-24页
        2.1.2 欧洲的农技推广体系第24-27页
        2.1.3 洲的农技推广体系第27-29页
    2.2 我国农技推广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29-33页
        2.2.1 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科技推广第29-30页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第30-33页
    2.3 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第33-39页
        2.3.1 供需脱节第34-35页
        2.3.2 条块分割第35页
        2.3.3 研用分化第35-36页
        2.3.4 资源失衡第36页
        2.3.5 机制不畅第36-37页
        2.3.6 投资不足第37-38页
        2.3.7 信息失灵第38-39页
3 湖州市新型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发展现状第39-45页
    3.1 “1+1+N”农技研发和推广核心模式第39-40页
    3.2 政产学研合作的农推产业联盟第40-42页
    3.3 围绕研推体系建立的配套体系群第42-43页
        3.3.1 新型配套平台体系第42页
        3.3.2 新型配套服务体系第42页
        3.3.3 新型配套培育体系第42-43页
    3.4 新型农技研推体系的创新特征第43-45页
        3.4.1 体制创新:政产学研一体化第43页
        3.4.2 模式创新:“1+1+N”农推模式第43页
        3.4.3 机制创新: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统一第43-45页
4 多方合作的新型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现阶段实践成效第45-53页
    4.1 促进科技资源向生产主体集聚,加快成果转化效率第45-47页
        4.1.1 大力引进推广“三新”,促进农技科研成果转化第45页
        4.1.2 以项目实施为纽带,推动农技资源高效整合第45-46页
        4.1.3 以联盟覆盖园区为抓手,推动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第46页
        4.1.4 以联盟横向合作为突破口,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第46-47页
    4.2 建立对接应用的科技研发体系,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第47-48页
        4.2.1 市校(院地)共建农技研发大平台,推进成果转化效率第47-48页
        4.2.2 建设本地科技研发公共平台,服务主导产业提升发展第48页
        4.2.3 培育农业企业研发平台,提升原始创新和集成再创新能力第48页
    4.3 健全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转型第48-50页
        4.3.1 以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抓手,深化基层公共推广体系第49页
        4.3.2 针对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建立区域性农技推广中心第49页
        4.3.3 以技术入股为手段,探索建立市场化推广利益综合体第49-50页
    4.4 促进科技推广与人才培养结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第50-53页
        4.4.1 政产学研共建培育平台,大力提升农村人才科技素质第50页
        4.4.2 深入农技推广人才体系建设,新型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第50-51页
        4.4.3 深化农村人才培育改革创新,拓展职业农民培养路径第51-53页
5 探索农技研发与推广体系的进化形态第53-68页
    5.1 “1+1+N”体系的高度完善(第一进化形态)第53-56页
        5.1.1 强化高校首席专家团队与国家级涉农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第55页
        5.1.2 强化农技推广人员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紧密合作第55页
        5.1.3 强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民的辐射带动第55-56页
    5.2 “1×1×N”体系的提升发展(第二进化形态)第56-58页
        5.2.1 实施农业技术入股为突破,激发农技研推内生活力第57页
        5.2.2 以农业技术入股为联结点,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第57页
        5.2.3 推进科技资源资本化,建立直接对接生产的农技供给体系第57-58页
    5.3 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综合拓展(第三进化形态)第58-60页
        5.3.1 探索各产业联盟之间的柔性横向合作第58-59页
        5.3.2 围绕创新项目,建立柔性合作机制第59页
        5.3.3 围绕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兼任合作机制第59页
        5.3.4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内外融合机制第59-60页
    5.4 公益性和市场性动态融合的主导产业研究院(第四进化形态)第60-68页
        5.4.1 建立主导产业研究院的机制原理第60-61页
        5.4.2 主导产业研究院的特征第61-62页
        5.4.3 主导产业研究院的定位第62-63页
        5.4.4 主导产业研究院的构建路径第63-65页
        5.4.5 设立主导产业研究院的目的和意义第65-66页
        5.4.6 主导产业研究院的功能第66-68页
6 湖州市多方协作的.双螺旋”式体系发展模型第68-78页
    6.1 新型农技研推体系“双螺旋”模型的提出第68-69页
    6.2 新型体系“双螺旋”模型的结构分析第69-74页
        6.2.1 两种需求力量分析第69-70页
        6.2.2 双链交互作用下的螺旋式结构分析第70-72页
        6.2.3 构成“双螺旋”体系的因素分析第72-73页
        6.2.4 新型“双螺旋”研推体系的运动变化规律第73-74页
    6.3 与生物DNA双螺旋结构的比较分析第74-78页
        6.3.1 生物学的DNA双螺旋结构特点第75页
        6.3.2 新型农技研发与推广的“双螺旋”结构对比特点第75-78页
7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第78-82页
    7.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7.1.1 政产学研的紧密融合是新型农推体系成功的关键第78页
        7.1.2 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是农推体系发展的必然第78页
        7.1.3 构建的新型农推体系是对接科研与生产的高效通道第78-79页
        7.1.4 “双螺旋”式发展模型的设计是新型体系的演进方向第79页
    7.2 创新点第79-82页
        7.2.1 跨系统整合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力量第79页
        7.2.2 探索新型农技研推体系的科技资源资本化第79-80页
        7.2.3 研究新型体系的“四位一体”人才培育同步系统第80页
        7.2.4 构建市场性和公益性兼容的新型农技研推体系第80页
        7.2.5 探讨新型农推体系四种形态的进化发展路径第80-81页
        7.2.6 提出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的“双螺旋”体系模型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安塞县农业生产效率研究
下一篇:技术进步对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及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