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4页 |
| 1.1 电子废弃物简介 | 第13-14页 |
| 1.1.1 概念及分类 | 第13页 |
| 1.1.2 电子废弃物数量 | 第13-14页 |
| 1.1.3 影响及危害 | 第14页 |
| 1.2 电路板简介 | 第14-17页 |
| 1.2.1 电路板的分类 | 第14-15页 |
| 1.2.2 电路板的主要材料与制造工艺 | 第15-16页 |
| 1.2.3 废电路板资源回收的意义 | 第16-17页 |
| 1.3 废电路板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7-20页 |
| 1.3.1 机械物理技术 | 第17-18页 |
| 1.3.2 湿法冶金技术 | 第18页 |
| 1.3.3 微波处理技术 | 第18-19页 |
| 1.3.4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9页 |
| 1.3.5 超临界处理技术 | 第19页 |
| 1.3.6 各种技术的比较 | 第19-20页 |
| 1.4 废电路板基板的处理技术和特点 | 第20-24页 |
| 1.4.1 焚烧法 | 第20页 |
| 1.4.2 热解法 | 第20-22页 |
| 1.4.3 物理法 | 第22-23页 |
| 1.4.4 各种技术比较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目的及内容 | 第24-27页 |
| 2.1 研究方法的拟定 | 第24页 |
| 2.2 实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2.3 实验设计方案简述 | 第25页 |
| 2.4 研究的创新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废电路板组成分析与检测 | 第27-41页 |
| 3.1 电路板组成部分简介 | 第27-30页 |
| 3.1.1 内层板 | 第27页 |
| 3.1.2 增强材料 | 第27-28页 |
| 3.1.3 阻燃剂 | 第28-30页 |
| 3.2 电路板元素组成的分析与测定 | 第30-40页 |
|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表征 | 第30-32页 |
| 3.2.2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32页 |
| 3.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 第32-37页 |
| 3.2.4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与拉曼光谱表征 | 第37-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微波热解电路板热解烟气成分研究 | 第41-51页 |
| 4.1 烟气成分综述 | 第41-43页 |
| 4.2 热解烟气成分的测定 | 第43-49页 |
| 4.2.1 实验仪器、装置及安全防护 | 第43-44页 |
| 4.2.2 实验现象分析 | 第44-45页 |
| 4.2.3 热解油挥发分的GC/MS检测 | 第45-4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电路板热解烟气污染因子分析 | 第51-54页 |
| 5.1 污染因子及其产生原因 | 第51页 |
| 5.2 污染因子的性质特点 | 第51-53页 |
| 5.2.1 苯酚的性质特点 | 第51页 |
| 5.2.2 苯酚的危害 | 第51-52页 |
| 5.2.3 苯酚的处理与处置 | 第52-53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热解残渣与实验废水的处理 | 第54-57页 |
| 6.1 热解残渣的处理与处置 | 第54-55页 |
| 6.2 实验废水的处理与处置 | 第55-56页 |
| 6.2.1 废水中有价金属回收方法 | 第55页 |
| 6.2.2 酸性、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55-56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7-60页 |
| 7.1 结论 | 第57-58页 |
| 7.2 建议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附录 (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