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稀土离子简介 | 第10-15页 |
1.1.1 稀土离子的电子组态、光谱项、能级跃迁 | 第10-13页 |
1.1.2 稀土离子的发光机理 | 第13-14页 |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 | 第15-17页 |
1.2.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5-16页 |
1.2.2 纳米粒子的表面特性 | 第16-17页 |
1.3 纳米稀土发光材料 | 第17-20页 |
1.3.1 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6页 |
2.1 常用纳米材料液相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2.2 水热法制备LaF_3:Eu~(3+)纳米颗粒 | 第21-22页 |
2.3 共沉淀法制备LaF_3:Eu~(3+)纳米颗粒 | 第22-23页 |
2.4 LaF_3:5%Eu~(3+)+/LaF_3核壳结构纳米颗粒 | 第23-24页 |
2.5 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的表征手段 | 第24-26页 |
2.5.1 荧光光谱分析 | 第24页 |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4-25页 |
2.5.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25-26页 |
3 LaF_3:Eu~(3+)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26-34页 |
3.1 水热法制备LaF_3:5%Eu~(3+)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6-28页 |
3.1.1 纳米颗粒的形貌及结构 | 第26-27页 |
3.1.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27-28页 |
3.2 共沉淀法制备LaF_3:5%Eu~(3+)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28-32页 |
3.2.1 纳米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 第28-31页 |
3.2.2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 LaF_3:Eu~(3+)/LaF_3核壳结构的表征与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34-45页 |
4.1 LaF_3:Eu~(3+)/LaF_3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形貌 | 第34-36页 |
4.2 包覆对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1 包覆对Eu~(3+)离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2 包覆对Eu~(3+)离子荧光寿命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 不同壳层厚度的纳米颗粒的表征与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38-43页 |
4.3.1 不同壳层厚度的LaF_3:Eu~(3+)/LaF_3颗粒的表面形貌与粒径分析 | 第38-40页 |
4.3.2 不同壳层厚度对Eu~(3+)离子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40-42页 |
4.3.3 不同壳层厚度对Eu~(3+)离子寿命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5 包覆前后溶剂对Eu~(3+)离子猝灭作用的研究 | 第45-50页 |
5.1 包覆前水对Eu~(3+)离子荧光猝灭作用 | 第45-46页 |
5.2 未掺杂壳层对于水的猝灭作用的影响 | 第46-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纳米Au修饰对Eu~(3+)离子的荧光的影响 | 第50-54页 |
6.1 引言 | 第50页 |
6.2 纳米Au修饰的LaF_3:Eu~(3+)@SiO_2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6.3 Au修饰前后的吸收光谱 | 第51-52页 |
6.4 Au对Eu~(3+)离子发光的增强作用 | 第52-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7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