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一、 绪论 | 第10-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 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理论工具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2) 案例研究法 | 第16页 |
(3) 系统研究法 | 第16页 |
(五)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六)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二、 预警机制的构成 | 第18-22页 |
(一) 预警制度体系 | 第18-19页 |
(二) 预警信息收集机制 | 第19页 |
(三) 预警信息处理机制 | 第19-20页 |
(四) 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 第20-21页 |
(五) 预警责任追究机制 | 第21-22页 |
三、 我国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的成效 | 第22-26页 |
(一) 预警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 第23-24页 |
(二) 预警组织体系业已确立 | 第24页 |
(三) 预警信息系统趋于完善 | 第24-25页 |
(四) 预警责任追究机制逐步形成 | 第25-26页 |
四、 我国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6-34页 |
(一) 预警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26-29页 |
1 缺乏同政府危机预警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 第26-27页 |
2 预警制度体系中主体单一 | 第27-28页 |
3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 第28-29页 |
4 现行的预警法制执行不到位 | 第29页 |
(二) 预警信息收集系统不完善 | 第29-30页 |
(三) 分析和处理预警信息的能力不足 | 第30页 |
(四) 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 第30-32页 |
1 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 第30-31页 |
2 预警信息公开度不够 | 第31-32页 |
(五) 群体性事件预警的组织体系和预警责任机制不完备 | 第32-34页 |
1 预警组织体系不完备 | 第32页 |
2 预警责任模糊 | 第32-34页 |
五、 加强我国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建设的对策 | 第34-44页 |
(一) 完善预警制度体系 | 第34-37页 |
1 完善预警法律法规 | 第34-35页 |
2 完善预警主体多元参与制度 | 第35-36页 |
3 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方案 | 第36-37页 |
(二) 健全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 第37-38页 |
1 健全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 第37-38页 |
2 畅通预警信息收集网络 | 第38页 |
(三) 构建预警信息分析和评估系统 | 第38-39页 |
(四) 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 | 第39-40页 |
(五) 建设群体性事件预警的保障体系 | 第40-43页 |
1 群体性事件预警组织保障 | 第40-41页 |
2 群体性事件预警物财保障 | 第41-42页 |
3 群体性事件预警人才保障 | 第42-43页 |
(六) 健全群体性事件预警责任机制 | 第43-44页 |
六、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