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2-18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         (一)目的 | 第14页 | 
|         (二)意义 | 第14页 | 
|     三、主要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4-18页 | 
|         (一)主要概念 | 第14-16页 | 
|         (二)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 第18-34页 | 
|     一、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18-24页 | 
|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 | 第18页 | 
|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相关因素 | 第18-20页 | 
|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         (四)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21-24页 | 
|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24-30页 | 
|         (一)中医对LDH发病的认识 | 第24-25页 | 
|         (二)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25页 | 
|         (三)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25-30页 | 
|     三、杵针疗法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     四、灸法的相关研究 | 第32-34页 | 
|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 第34-44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         (一)对象来源 | 第34页 | 
|         (二)诊断标准 | 第34页 | 
|         (三)证型诊断标准 | 第34-35页 | 
|         (四)纳入标准 | 第35页 | 
|         (五)排除标准 | 第35页 | 
|         (六)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第35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35-43页 | 
|         (一)总体设计 | 第35页 | 
|         (二)样本量估算 | 第35-36页 | 
|         (三)分组及盲法 | 第36页 | 
|         (四)干预方案 | 第36-40页 | 
|         (五)评价工具及指标 | 第40-41页 | 
|         (六)不良事件与处理 | 第41-42页 | 
|         (七)资料收集 | 第42页 | 
|         (八)质量控制 | 第42-43页 | 
|         (九)科研伦理 | 第43页 | 
|         (十)预试验 | 第43页 | 
|     三、统计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 第44-53页 | 
|     一、病例收集情况 | 第44页 | 
|     二、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44-46页 | 
|         (一)人口社会学资料比较 | 第44-45页 | 
|         (二)临床资料比较 | 第45-46页 | 
|         (三)三组研究对象的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6页 | 
|     三、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6-49页 | 
|         (一)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JOA评分比较 | 第46-47页 | 
|         (二)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 | 第47页 | 
|         (三)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 | 第47-49页 | 
|     四、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疗效性指标比较 | 第49-53页 | 
|         (一)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JOA评分比较 | 第49-50页 | 
|         (二)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 | 第50-51页 | 
|         (三)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比较 | 第51-52页 | 
|         (四)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临床疗效比较 | 第52页 | 
|         (五)三组研究对象干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第52-53页 |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及讨论 | 第53-62页 | 
|     一、讨论 | 第53-61页 | 
|         (一)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第53-55页 | 
|         (二)干预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55-57页 | 
|         (三)临床疗效的分析 | 第57-61页 | 
|     二、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2-63页 | 
|     一、研究局限 | 第62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 文献综述 | 第73-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 附录 | 第81-92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92-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