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3页 |
·氮素循环 | 第11-12页 |
·氮素的危害 | 第12-14页 |
·反硝化细菌概述 | 第14-18页 |
·反硝化细菌的种类 | 第14-15页 |
·反硝化细菌的生理特性 | 第15-17页 |
·反硝化作用 | 第17-18页 |
·环境条件对反硝化微生物进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 第18-21页 |
·有机碳源 | 第18-19页 |
·pH 值 | 第19页 |
·温度 | 第19-20页 |
·溶解氧 | 第20-21页 |
·反硝化细菌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反硝化细菌固定化技术 | 第22-31页 |
·固定化细胞技术 | 第22-23页 |
·固定化方法 | 第23-25页 |
·常用的包埋方法及特点 | 第25-27页 |
·包埋法的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反硝化细菌固定化研究及现状 | 第29-31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1-33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1-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第2章 海水反硝化细菌富集培养过程 | 第33-42页 |
·前言 | 第3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海水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培养 | 第34-35页 |
·海水反硝化细菌对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海水反硝化细菌的生物相变化 | 第35-38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反硝化强度和反硝化速率的变化 | 第38-39页 |
·富集培养过程中SV 和SVI 的变化 | 第39-40页 |
·盐度的变化 | 第40页 |
·海水反硝化细菌对海水鱼养殖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 第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第3章 环境因素对海水反硝化细菌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影响 | 第42-53页 |
·前言 | 第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环境因素对海水反硝化细菌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碳源 | 第44-45页 |
·pH | 第45-46页 |
·温度 | 第46页 |
·DO | 第46-47页 |
·投菌量 | 第47-48页 |
·硝酸盐氮初始浓度 | 第48-49页 |
·讨论 | 第49-52页 |
·碳源 | 第49-50页 |
·pH | 第50页 |
·温度 | 第50-51页 |
·DO | 第51-52页 |
·投菌量 | 第52页 |
·硝酸盐氮初始浓度 | 第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第4章 海水反硝化细菌固定化研究 | 第53-70页 |
·前言 | 第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分析方法 | 第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7页 |
·海藻酸钠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57-59页 |
·聚乙烯醇固定化小球的制备 | 第59-61页 |
·不同包埋方法制成的小球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测定 | 第61-63页 |
·包埋小球与未包埋菌液的对比 | 第63页 |
·pH 对低聚合度PVA 包埋小球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温度对低聚合度PVA 包埋小球去除硝酸盐氮效果的影响 | 第65-66页 |
·包埋碳源的探索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69页 |
·不同包埋方法制成的小球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的测定 | 第67-68页 |
·包埋小球与未包埋菌液的对比 | 第68页 |
·包埋碳源的探索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建议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