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五律艺术流变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绪论第10-46页
    第一节 “唐诗文体学”研究的意义与现状第10-17页
        一、多元完备的唐诗体裁系统第10-12页
        二、“唐诗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12-14页
        三、唐诗分体研究的不平衡性第14-17页
    第二节 唐代五律的基本情况第17-26页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兼谈五律与唐代科举试诗之关系第17-19页
        二、唐代五律的数量问题第19-23页
        三、唐代五律的分期问题——以“体”为视角第23-26页
    第三节 唐代五律研究述评第26-44页
        一、古人关于唐代五律的讨论第26-29页
        二、历代唐诗选本选评唐代五律的情况第29-32页
        三、唐代五律的整体研究第32-37页
        四、唐代五律的个案研究第37-42页
        五、问题与展望第42-4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总体目标第44-46页
第一章 从齐梁体到初唐体——唐体五律的初构第46-108页
    第一节 形式变革的前夜: 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第46-62页
        一、齐梁体的主要美学特征第47-50页
        二、齐梁体五言新体诗在初唐前期的统治地位第50-53页
        三、形式变革的推毂者: 宫廷诗人的五言新体诗第53-56页
        四、齐梁馀习的澄汰者: 在野诗人的五言新体诗第56-59页
        五、齐梁体在初唐以后的萎缩与蜕变第59-62页
    第二节 形式变革: 五律的率先定型及其诗歌史意义第62-85页
        一、形式变革的理论准备第62-66页
        二、篇制的选定: 八句体诗的源流及其美学优势第66-75页
        三、属对的规范: 诗歌律化的第一步第75-78页
        四、声律的调制: 诗歌律化的第二步第78-82页
        五、五律率先定型的重大诗歌史意义第82-85页
    第三节 初唐体五律之正格: “以律行律派”第85-96页
        一、初唐体五律的两大派别及其地位第85-87页
        二、沈宋的五律及“沈宋体”成为律诗别称的原因第87-90页
        三、杜审言等人对五律艺术发展的贡献第90-93页
        四、“以律行律派”的艺术特征第93-96页
    第四节 初唐体五律之别调: “以古行律派”第96-108页
        一、先驱: 初移风会的“四杰”五言新体诗第96-100页
        二、“五言律祖”陈子昂与“以古行律派”的创辟第100-104页
        三、“以古行律派”的艺术特征——以陈子昂五律为中心第104-108页
第二章 盛唐体——五律的正宗与典范第108-152页
    第一节 初、盛之交诗人与五律的美学转向第108-119页
        一、张说与“以律行律派”的式微第108-111页
        二、张九龄与“以古行律派”的兴起第111-114页
        三、苏颋等其他初、盛之交诗人的五律第114-119页
    第二节 王孟诗派与五律正宗美学风范的确立第119-136页
        一、王维:前杜甫时代五律的首位集大成者第119-123页
        二、王维与孟浩然五律艺术风貌之差异及其成因第123-128页
        三、近孟之清淡古雅: 储光羲、常建、刘眘虚等第128-131页
        四、近王之清空流丽: 祖咏、綦毋潜、卢象等第131-133页
        五、王孟诗派何以成为五律的正宗?第133-136页
    第三节 盛唐体五律的多元协奏第136-148页
        一、李白: 盛唐“以古行律派”的造极者第136-140页
        二、高适与岑参五律的艺术分野第140-144页
        三、王昌龄等其他盛唐诗人的五律第144-148页
    第四节 盛唐诗人的审美选择对后世五律的深远影响第148-152页
        一、“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选择第148-149页
        二、典丽、清远与雄浑的选择第149-150页
        三、山水田园与边疆塞漠的选择第150页
        四、盛唐体五律的主要艺术特征第150-152页
第三章 杜甫体——唐代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第152-200页
    第一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上)第152-163页
        一、描写与表现领域的极大扩展与深化第153-157页
        二、风格的千汇万状及其沉郁本体第157-160页
        三、“以律行律”与“以古行律”的高度统一第160-163页
    第二节 杜甫与五律“诗世界”的全面开启(下)第163-185页
        一、由炼字看写景造境艺术的别出心裁第163-167页
        二、句式结构的脱弃陈规第167-170页
        三、谋篇布局的开阖变化第170-174页
        四、五律组诗的层次安顿第174-178页
        五、格律声韵的戛戛独造第178-185页
    第三节 从“唐调”到“杜调”: 五律的二次美学变革第185-194页
        一、从兴会到着意第186-187页
        二、从自然到精工第187-189页
        三、从浑圆到严整第189-191页
        四、从活泼到沉着第191-194页
    第四节 登峰造极,轨范千古: 杜甫体五律的地位与意义第194-200页
        一、数量与质量的双双造极第194-195页
        二、“杜集大成,五言律尤可见者”第195-197页
        三、五律一体真正的“立法者”第197页
        四、非有唐一代所能限者第197-200页
第四章 大历体——诗运转关之际五律的承与变第200-247页
    第一节 大历体五律的美学动向第200-210页
        一、大历诗人的择体意识与五律的首次独盛第201-203页
        二、越盛唐接齐梁: 取法渊源的反省与回归第203-205页
        三、移风骨于情致: 审美趣向的转移与内化第205-206页
        四、窃占青山白云: 题材内容的萎缩与固化第206-207页
        五、“以律行律派”的回归与五律的精致化第207-210页
    第二节 韦应物等与“以古行律派”的相对式微第210-220页
        一、“韦苏州律诗似古”第210-213页
        二、清旷夷犹,可继王孟第213-215页
        三、韦应物与王孟五律之比较第215-216页
        四、李益等人的五律:古意犹存,不为律缚第216-220页
    第三节 盛而逗中的典型:“钱刘”的五律第220-230页
        一、刘长卿的五律: 诗运转关的标本第220-224页
        二、钱起的五律: 初露中唐面目(附郎士元)第224-226页
        三、“钱刘”五律之比较第226-230页
    第四节 大历体五律的其他代表第230-247页
        一、京洛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第230-234页
        二、江南士大夫诗人群体的五律第234-238页
        三、方外诗人群体的五律第238-243页
        四、皎然的五律: 清机逸响,机锋犹近第243-247页
第五章 元白体、张籍体和贾岛体——唐体五律的分化第247-352页
    第一节 贞元以后五律的阶段性特征第247-255页
        一、复古风潮与中唐后期五律的再度转向第247-249页
        二、三大美学楷范的确立与贾岛体的风靡第249-251页
        三、科举试诗导向的强化与晚唐五律的繁荣第251-255页
    第二节 贾岛的时代: 作为晚唐五律首要美学楷范的贾岛体第255-286页
        一、贾岛: 唐代五律最后的创辟者第255-259页
        二、贾岛之同道: 孟郊、无可等人的五律第259-263页
        三、苦吟磨镌、清真奇僻: 贾岛体五律的美学特征第263-269页
        四、贾岛体何以成为晚唐五律的首要美学楷范?第269-272页
        五、晚唐前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第272-280页
        六、晚唐后期贾岛体五律的主要追随者第280-286页
    第三节 元白体、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第286-317页
        一、元白体五律: 平易近俗,浅切流利第286-292页
        二、元白体未能跻身五律经典风格之原因第292-294页
        三、元白体与中晚唐五律浅俗的一派第294-300页
        四、张籍体五律: 平易近雅,清淡闲远第300-303页
        五、张籍体与中晚唐五律清雅的一派第303-311页
        六、姚合五律: 出入三派,尤近张籍第311-317页
    第四节 流风之外: 韩愈等人的五律第317-342页
        一、韩愈的五律: 面目与其古体迥异第317-319页
        二、刘禹锡的五律: 诗衢广博,格高调远第319-322页
        三、温庭筠与李商隐五律之比较第322-330页
        四、马戴等人的五律: 风调高华,力追盛唐第330-336页
        五、贞元至大中时期其余派外诗人的五律第336-342页
    第五节 唐音余响: 五代十国的五律第342-352页
        一、李煜等五代十国诗人的五律第342-346页
        二、独步丛林的齐己五律——兼及诗僧偏擅五律之原因第346-352页
第六章 唐人五律的艺术追求第352-410页
    第一节 唐体五律对齐梁体五言新体诗的美学变革第352-367页
        一、针对齐梁声病之体的形式美学变革第352-356页
        二、针对齐梁绮艳之格的内容与风格美学变革第356-358页
        三、章法结构由一线贯下到转折顿挫第358-362页
        四、结尾方法由就题收束到宕开一笔第362-367页
    第二节 五律由初盛至中晚的美学嬗变第367-384页
        一、由追求气象到下细工夫、作小结裹第367-370页
        二、由追求整体的平衡到着意于中二联的营构第370-375页
        三、意象化进程与情景关系的变迁第375-380页
        四、中晚唐五律“三四句多作一串”第380-384页
    第三节 “以古行律”与唐代五律高格的确立第384-399页
        一、“以律行律派”和“以古行律派”的消长与演变第385-392页
        二、唐人“以古行律”的主要方法第392-395页
        三、“以古行律”的盛行及其成为唐代五律高格之原因第395-399页
    第四节 唐人五律与七律的艺术分工第399-410页
        一、五律与七律表现原理的差异第399-402页
        二、七律的兴起对五律艺术发展的影响第402-407页
        三、附论: 影响唐代五律发展的其他因素第407-410页
结论第410-416页
余论第416-435页
    一、五言律诗美学特质探论——兼论“中和”审美理想与古典诗歌之关系第416-427页
    二、论唐代的仄韵五律——兼论仄韵律诗的归属问题第427-435页
参考文献第435-44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445-446页
致谢第446-448页

论文共4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七氟烷吸入浓度和罗库溴铵肌松程度对熵指数影响的交互作用研究
下一篇:西双版纳傣泐语参考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