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1.5.1 党群关系 | 第21-22页 |
1.5.2 群体性事件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概况及其成因分析 | 第24-33页 |
2.1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发生概况 | 第24-25页 |
2.2 我国群体事件的现实背景 | 第25-28页 |
2.2.1 市场经济的利益格局 | 第25-26页 |
2.2.2 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 | 第26页 |
2.2.3 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公信力下降 | 第26-27页 |
2.2.4 社会不公感的蔓延 | 第27页 |
2.2.5 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 第27-28页 |
2.3 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 | 第28-33页 |
2.3.1 根源性因素 | 第28-30页 |
2.3.2 文化因素 | 第30-31页 |
2.3.3 基础因素 | 第31页 |
2.3.4 政治因素 | 第31页 |
2.3.5 体制因素 | 第31-33页 |
第三章 防范与化解群体性事件存在的不足与原因分析 | 第33-43页 |
3.1 群体性事件实例分析 | 第33-35页 |
3.1.1 “瓮安事件”实例概况 | 第33-34页 |
3.1.2 “乌坎事件”实例概况 | 第34页 |
3.1.3 “马村事件”实例概况 | 第34-35页 |
3.2 党群关系视角下群体性事件的共性分析 | 第35-37页 |
3.3 防范与化解群体性事件存在的不足 | 第37-39页 |
3.3.1 党群组织对群体性事件认知不足 | 第37-38页 |
3.3.2 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中经验不足 | 第38页 |
3.3.3 党群沟通不足 | 第38-39页 |
3.4 防范与化解群体性事件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39-43页 |
3.4.1 党群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凸显 | 第39-40页 |
3.4.2 基层党组织群众工作不够、影响力下降 | 第40-41页 |
3.4.3 基层党组织单位行政行为不规范,激化群体事件 | 第41-42页 |
3.4.4 群众诉求不畅,引发党群矛盾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党群关系视角下防范与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分析 | 第43-56页 |
4.1 党群关系视角下防范群体事件的对策 | 第43-49页 |
4.1.1 坚持群众的主体地位,牢固树立群众观 | 第43页 |
4.1.2 加强政府机关党员作风建设,取信于民 | 第43-45页 |
4.1.3 疏通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 | 第45-46页 |
4.1.4 健全党群工作新机制 | 第46-47页 |
4.1.5 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 第47-49页 |
4.2 党群关系视角下化解群体事件的对策 | 第49-56页 |
4.2.1 建立群体性发生处理机制,防治矛盾恶化 | 第49-52页 |
4.2.2 坚持公理正义,实事求是 | 第52页 |
4.2.3 果断处理,及时高效 | 第52-53页 |
4.2.4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第53页 |
4.2.5 沟通疏导为主 | 第53-54页 |
4.2.6 以人为本,完善群体事件善后治理机制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件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