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10-14页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1.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 2.1 一般资料 | 第14-16页 |
| 2.1.1.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 2.1.2.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2.1.3.纳入标准 | 第15-16页 |
| 2.1.4.排除标准 | 第16页 |
| 2.1.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16页 |
| 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3 疗效判定 | 第17页 |
| 2.4 统计分析 | 第17-18页 |
| 3 结果 | 第18-23页 |
| 3.1 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第18-19页 |
| 3.2 二组患者肩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比较 | 第19-20页 |
| 3.3 二组患者Constant-Murley Scor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 第20-21页 |
| 3.4 二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 3.5 不良情况观察 | 第22-23页 |
| 4 讨论 | 第23-31页 |
| 4.1 肩周炎的发病机制 | 第23-25页 |
| 4.1.1 肩部因素 | 第23-24页 |
| 4.1.2 肩外因素 | 第24页 |
| 4.1.3 内分泌因素 | 第24-25页 |
| 4.1.4 其他因素 | 第25页 |
| 4.2 肩周炎的病理学研究 | 第25-26页 |
| 4.3 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 | 第26-28页 |
| 4.4 体外冲击波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肩周炎的疗效 | 第28-3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31-32页 |
| 5.1 结论 | 第31页 |
| 5.2 展望 | 第31-32页 |
| 6 致谢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 附件 | 第38-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