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3页 |
1 中医学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肝肾阴虚型)的认识 | 第14-17页 |
1.1 病名的认识 | 第14页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6页 |
1.3 鼓胀的中医治疗 | 第16-17页 |
2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研究 | 第17-21页 |
2.1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概述 | 第17-18页 |
2.2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定义 | 第18页 |
2.3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8-19页 |
2.4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的西医治疗 | 第19-21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3-38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3-28页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1.1 临床病例资料采集 | 第23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3-25页 |
1.2.1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1.2.2 中医症候计分标准 | 第23-24页 |
1.2.3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4-25页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5-26页 |
1.3.1 样本量估算 | 第25页 |
1.3.2 纳入标准 | 第25页 |
1.3.3 排除标准 | 第25-26页 |
1.3.4 剔除标准 | 第26页 |
1.4 观察项目及指标 | 第26页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6.1 病例分组 | 第27页 |
1.6.2 治疗方法 | 第27-28页 |
1.7 统计方法 | 第28页 |
试验结果 | 第28-38页 |
1 两组病人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 第28-31页 |
1.1 治疗前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因比较 | 第28-29页 |
1.2 治疗前两组病人腹围、体重、彩超腹水量、24h尿量比较 | 第29页 |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9-30页 |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K~+、Na~+、Cl~-、Ca~(2+)比较 | 第30页 |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PH、PaCO_2、HCO_3~-、BE比较 | 第30-31页 |
1.6 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TBIL、ALB比较 | 第31页 |
2 试验结果比较 | 第31-38页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结束时、治疗第14天结束时腹围、体重、彩超腹水量、24h尿量比较 | 第31-32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结束时、治疗第14天结束时K~+、Na~+、Cl~-、Ca~(2+)比较 | 第32-34页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结束时、治疗第14天结束时PH、PaCO_2、HCO_3~-、BE比较 | 第34-35页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结束时、治疗第14天结束时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35-36页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天结束时、治疗第14天结束时ALT、AST、TBIL、ALB比较 | 第36-37页 |
2.6 治疗第14天结束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第37-38页 |
3 安全性检测结果 | 第38页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8-51页 |
(一)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分析 | 第38页 |
2 疗效分析 | 第38-42页 |
(二)讨论 | 第42-51页 |
1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后期的病机、证型及治法 | 第42-43页 |
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3页 |
3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与电解质紊乱 | 第43-44页 |
4 肝硬化难治性腹水与酸碱失衡 | 第44-45页 |
5 育阴利水膏对腹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肝功能的影响 | 第45-47页 |
6 现代药理研究及组方分析 | 第47-51页 |
7 问题与展望 | 第51页 |
结论 | 第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缩略词表 | 第59-60页 |
综述 | 第60-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