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化学分析与鉴定论文

六种中药脂肪酶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中药单体化合物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研究第12-32页
    1 实验材料、仪器第12-13页
        1.1 主要实验材料第12页
        1.2 主要实验仪器第12-13页
    2 实验方法第13-14页
        2.1 实验试剂的配制第13页
        2.2 抑制率的计算及胰脂肪酶反应体系第13-14页
    3 胰脂肪酶反应体系优化第14-21页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4-15页
        3.2 最适pH值研究第15-16页
        3.3 最适温度的确定第16-17页
        3.4 最适酶浓度的研究第17-18页
        3.5 最适底物浓度研究第18-20页
        3.6 酶活稳定性研究第20页
        3.7 胆盐浓度考察第20-21页
    4 奥利司他及单体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研究第21-28页
        4.1 奥利司他加入顺序研究第21-22页
        4.2 奥利司他抑制率计算第22-23页
        4.3 单体化合物抑制活性的筛选第23-27页
        4.4 姜黄素、熊果酸加入顺序研究第27-28页
    5 讨论第28-32页
第二章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胰脂肪酶活性检测第32-51页
    1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第34-38页
        1.1 化合物1的合成第34页
        1.2 化合物2的合成第34-35页
        1.3 化合物3的合成第35-36页
        1.4 化合物4的合成第36页
        1.5 化合物5的合成第36-37页
        1.6 化合物6的合成第37页
        1.7 化合物7的合成第37-38页
        1.8 化合物8的合成第38页
    2 熊果酸衍生物数据第38-46页
        2.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第38-39页
        2.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第39-41页
        2.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第41-42页
        2.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第42-43页
        2.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第43页
        2.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第43-44页
        2.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第44-46页
    3 熊果酸衍生物活性筛选第46-49页
    4 讨论第49-51页
小结与展望第51-53页
    小结第51页
    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附录:目标化合物部分谱图第61-68页
综述第68-85页
    参考文献第79-85页
致谢第85-86页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复方健耳剂拆方的补气药干预庆大霉素耳毒性聋实验研究
下一篇:齐墩果酸对赭曲霉毒素A诱导的HEK293T细胞自噬及凋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