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中药脂肪酶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药单体化合物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研究 | 第12-32页 |
1 实验材料、仪器 | 第12-13页 |
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2页 |
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12-1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14页 |
2.1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13页 |
2.2 抑制率的计算及胰脂肪酶反应体系 | 第13-14页 |
3 胰脂肪酶反应体系优化 | 第14-21页 |
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4-15页 |
3.2 最适pH值研究 | 第15-16页 |
3.3 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16-17页 |
3.4 最适酶浓度的研究 | 第17-18页 |
3.5 最适底物浓度研究 | 第18-20页 |
3.6 酶活稳定性研究 | 第20页 |
3.7 胆盐浓度考察 | 第20-21页 |
4 奥利司他及单体化合物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研究 | 第21-28页 |
4.1 奥利司他加入顺序研究 | 第21-22页 |
4.2 奥利司他抑制率计算 | 第22-23页 |
4.3 单体化合物抑制活性的筛选 | 第23-27页 |
4.4 姜黄素、熊果酸加入顺序研究 | 第27-28页 |
5 讨论 | 第28-32页 |
第二章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胰脂肪酶活性检测 | 第32-51页 |
1 熊果酸衍生物的合成 | 第34-38页 |
1.1 化合物1的合成 | 第34页 |
1.2 化合物2的合成 | 第34-35页 |
1.3 化合物3的合成 | 第35-36页 |
1.4 化合物4的合成 | 第36页 |
1.5 化合物5的合成 | 第36-37页 |
1.6 化合物6的合成 | 第37页 |
1.7 化合物7的合成 | 第37-38页 |
1.8 化合物8的合成 | 第38页 |
2 熊果酸衍生物数据 | 第38-46页 |
2.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38-39页 |
2.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第39-41页 |
2.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第41-42页 |
2.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 第42-43页 |
2.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第43页 |
2.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 第43-44页 |
2.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第44-46页 |
3 熊果酸衍生物活性筛选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附录:目标化合物部分谱图 | 第61-68页 |
综述 | 第68-85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