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1.1 对象和方法 | 第13-20页 |
1.1.1 对象 | 第13-14页 |
1.1.1.1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1.1.1.2 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1.1.2 方法 | 第14-20页 |
1.1.2.1 病例选择及临床基本资料 | 第14-15页 |
1.1.2.2 实验步骤 | 第15-18页 |
1.1.2.3 观察与评价 | 第18-19页 |
1.1.2.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1.2 结果 | 第20-36页 |
1.2.1 HE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第20-30页 |
1.2.1.1 黑素细胞痣 | 第20-21页 |
1.2.1.2 Spitz痣 | 第21-23页 |
1.2.1.3 蓝痣 | 第23页 |
1.2.1.4 结缔组织增生痣 | 第23-24页 |
1.2.1.5 复发痣 | 第24-25页 |
1.2.1.6 原位恶性黑素瘤 | 第25-26页 |
1.2.1.7 侵袭性恶性黑素瘤 | 第26-28页 |
1.2.1.8 结缔组织增生性恶性黑素瘤 | 第28-30页 |
1.2.2 统计学结果 | 第30-36页 |
1.2.2.1 CMM临床病理资料及RECK表达情况统计表 | 第30-31页 |
1.2.2.2 CMM与良性黑素细胞肿瘤表达情况比较 | 第31-32页 |
1.2.2.3 CMM与各类良性黑素细胞肿瘤表达情况比较 | 第32-34页 |
1.2.2.4 两类CMM与良性黑素细胞肿瘤RECK蛋白表达情况比较 | 第34-35页 |
1.2.2.5 结缔组织增生性CMM与非结缔组织增生性CMM表达情况比较 | 第35-36页 |
1.3 讨论 | 第36-44页 |
1.3.1 黑素细胞痣与恶性黑素瘤 | 第36-37页 |
1.3.2 Spitz痣与恶性黑素瘤 | 第37-38页 |
1.3.3 蓝痣与恶性黑素瘤 | 第38-39页 |
1.3.4 结缔组织增生痣与恶性黑素瘤 | 第39-40页 |
1.3.5 复发痣与恶性黑素瘤 | 第40-41页 |
1.3.6 恶性黑素瘤 | 第41-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9-50页 |
综述 | 第50-62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