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2-20页 |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四、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20页 |
| (一) 难点 | 第18-19页 |
| (二) 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一章 唐山皮影的历史演迁 | 第20-32页 |
| 第一节 唐山皮影溯源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清末民初唐山影戏的发展 | 第21-27页 |
| 一、清代唐山皮影的繁盛 | 第22-23页 |
| 二、清末民初乐亭皮影的兴盛 | 第23-27页 |
| 第三节 烽火硝烟中的唐山皮影 | 第27-29页 |
| 一、抗战中唐山皮影的凋敝 | 第27-28页 |
| 二、红色皮影的兴起 | 第28-29页 |
| 第四节 建国后新型影戏的发展 | 第29-32页 |
| 第二章 唐山皮影的艺术特色 | 第32-48页 |
| 第一节 唐山皮影的造型特征 | 第32-41页 |
| 一、二维的平面造型 | 第32-35页 |
| 二、合理的变形与夸张 | 第35-37页 |
| 三、人物造型的脸谱化、程式化 | 第37-38页 |
| 四、象征性和寓意性 | 第38-41页 |
| 第二节 唐山皮影的雕刻工艺 | 第41-44页 |
| 一、刮皮、浆皮、选皮 | 第41-42页 |
| 二、画稿、雕刻、上色 | 第42-44页 |
| 三、组装 | 第44页 |
| 第三节 唐山皮影的表演艺术 | 第44-48页 |
| 一、操纵方法 | 第45-46页 |
| 二、操纵要领 | 第46-48页 |
| 第三章 唐山皮影的文化内涵 | 第48-58页 |
| 第一节 唐山皮影与佛教文化 | 第48-53页 |
| 一、唐山皮影把观音菩萨作为戏神 | 第48-50页 |
| 二、影戏演出的剧目多为佛教故事 | 第50-51页 |
| 三、影戏剧本与佛教的变文有密切关系 | 第51-52页 |
| 四、影人的造型受到佛教造型影响 | 第52-53页 |
| 五、影戏演出习俗的佛教因素 | 第53页 |
| 第二节 唐山皮影与民俗文化 | 第53-58页 |
| 一、草木枯荣时演影戏 | 第54-55页 |
| 二、庆丰时演影戏 | 第55页 |
| 三、传统节令与庙会中的影戏演出 | 第55-56页 |
| 四、酬神、祭祀的愿影演出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唐山皮影的发展现状 | 第58-72页 |
| 第一节 唐山皮影的发展困境 | 第58-63页 |
| 一、唐山皮影剧团现状 | 第58-59页 |
| 二、唐山皮影的发展困境 | 第59-63页 |
| 第二节 唐山皮影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63-68页 |
| 一、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性 | 第63-65页 |
| 二、影戏生存要素的重大变革 | 第65-68页 |
| 第三节 唐山皮影发展的机遇 | 第68-72页 |
| 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提高 | 第68-69页 |
| 二、地方政府对皮影的重视和扶持 | 第69-72页 |
| 第五章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 第72-84页 |
| 第一节 唐山皮影的自身创新 | 第72-75页 |
| 一、唐山皮影剧目的创新 | 第72-73页 |
| 二、语言的丰富与创新 | 第73-74页 |
| 三、表现形式的创新 | 第74-75页 |
| 第二节 唐山皮影现代受众的挖掘和培养 | 第75-77页 |
| 一、农民观众群的保持与挖掘 | 第75-76页 |
| 二、青少年群体的培养 | 第76-77页 |
| 三、外国观众群的开拓 | 第77页 |
| 第三节 唐山皮影与现代传播媒介的结合 | 第77-80页 |
| 一、唐山皮影与电视的联姻 | 第78-79页 |
| 二、唐山皮影与电影的结合 | 第79-80页 |
| 第四节 唐山皮影的产业化开发 | 第80-84页 |
| 一、唐山皮影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 | 第80页 |
| 二、开发皮影的收藏市场 | 第80-81页 |
| 三、唐山皮影动漫产业的开发 | 第81-82页 |
| 四、加大唐山皮影包装设计与品牌塑造 | 第82-84页 |
| 结语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攻读学位论文时期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