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对中国地质图书馆的指导意义 | 第12页 |
1.2.2 对其他单位的借鉴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关于传播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关于科普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3.3 关于地学科普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概念解析及科普传播研究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8页 |
2.1.1 科普 | 第18页 |
2.1.2 地学科普 | 第18页 |
2.2 科普传播模式研究 | 第18-26页 |
2.2.1 科普传播模式的理论选择 | 第18-19页 |
2.2.2 科普传播的模式 | 第19-20页 |
2.2.3 科普对新媒体环境的响应 | 第20-26页 |
3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科普传播现状 | 第26-33页 |
3.1 中国地质图书馆介绍 | 第26-27页 |
3.1.1 机构及科普职能 | 第26-27页 |
3.2 中国地质图书馆地学科普传播制度及落实 | 第27-29页 |
3.2.1 地学科普传播制度 | 第27-28页 |
3.2.2 地学科普工作的落实情况 | 第28-29页 |
3.3 中国地质图书馆新媒体运用 | 第29-30页 |
3.3.1 协办的地质调查科普网 | 第29-30页 |
3.3.2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季刊及微信公众号 | 第30页 |
3.3.3 联合全国地质资料馆制作科普产品“国家地质”虚拟展馆——“中国首批地学院士资料与文献展” | 第30页 |
3.4 新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4.1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 第31页 |
3.4.2 传播内容缺乏多样性 | 第31页 |
3.4.3 传播平台和技术单一 | 第31页 |
3.4.4 产品表现力不够 | 第31-33页 |
4 新媒体环境下地学科普传播的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问卷及设计 | 第33页 |
4.2 对象及标本 | 第33-34页 |
4.3 发放与回收 | 第34页 |
4.4 数据及分析 | 第34-40页 |
4.4.1 公众需求分析 | 第34-35页 |
4.4.2 传播渠道分析 | 第35页 |
4.4.3 中国地质图书馆举办科普活动评价 | 第35-37页 |
4.4.4 科普类微信公众号评价 | 第37-39页 |
4.4.5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公众号评价 | 第39-40页 |
4.5 结论 | 第40-43页 |
4.5.1 地学科普知识被公众广泛需求 | 第40-41页 |
4.5.2 地学科普知识传播需加强多媒体运用 | 第41页 |
4.5.3 科普类公众号需加强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 | 第41页 |
4.5.4 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类活动需加强创新 | 第41页 |
4.5.5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需加强专业性、趣味性与吸引力 | 第41-43页 |
5 中国地质图书馆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地学科普传播对策 | 第43-46页 |
5.1 传播的规划与设计 | 第43-44页 |
5.2 传播内容的丰富与拓展 | 第44页 |
5.3 传播策略的融合与深化 | 第44-45页 |
5.4 软环境的配套与延伸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 第51-58页 |
附录二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