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开采论文--煤及油页岩地下气化论文--煤的综合利用论文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材料的基层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21页
        1.2.1 煤矸石应用概况第11-12页
        1.2.2 煤矸石混合料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淮北水洗煤矸石研究现状第13-21页
    1.3 现状总结及存在问题第21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淮北水洗煤矸石基本材料性能试验研究第23-35页
    2.1 淮北水洗煤矸石概述第23-24页
        2.1.1 淮北水洗煤矸石的岩石成分第23-24页
        2.1.2 淮北水洗煤矸石生产过程第24页
    2.2 物理化学性质第24-34页
        2.2.1 淮北水洗煤矸石密度第24页
        2.2.2 淮北水洗煤矸石颗粒级配第24-26页
        2.2.3 淮北水洗煤矸石压碎值第26-27页
        2.2.4 淮北水洗煤矸石耐崩解性第27-28页
        2.2.5 淮北水洗煤矸石吸水率第28页
        2.2.6 淮北水洗煤矸石化学成分第28-30页
        2.2.7 淮北水洗煤矸石烧失量第30页
        2.2.8 淮北水洗煤矸石混合料微观结构分析第30-34页
    2.3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组成及结构设计参数研究第35-45页
    3.1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的级配设计指标与标准第35页
    3.2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的级配设计思想第35页
    3.3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的级配方案第35-36页
    3.4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的击实特性第36-41页
        3.4.1 试验目的第36页
        3.4.2 试验过程第36-40页
        3.4.3 试验数据及分析第40-41页
    3.5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的抗压强度第41-43页
        3.5.1 试验目的第41页
        3.5.2 试验流程第41-42页
        3.5.3 试验数据及分析第42-43页
    3.6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底基层材料级配组成设计建议第43-44页
    3.7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基层材料组成试验研究第45-50页
    4.1 试验指标与标准第45页
    4.2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基层材料的级配方案第45-46页
    4.3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基层材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46-48页
        4.3.1 试验目的第46页
        4.3.2 试验数据第46-47页
        4.3.3 结果分析第47-48页
    4.4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细料的补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48-49页
        4.4.1 试验目的第48页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8-49页
    4.5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基层材料级配组成设计建议第49页
    4.6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水泥稳定水洗煤矸石基层的工程应用研究第50-61页
    5.1 工程概况第50页
    5.2 试验段方案第50-51页
    5.3 施工过程第51-53页
        5.3.1 施工准备第51页
        5.3.2 施工要点第51-53页
    5.4 施工后检测第53-56页
        5.4.1 压实度第53页
        5.4.2 弯沉值第53-55页
        5.4.3 芯样对比第55-56页
    5.5 施工与质量控制第56-57页
    5.6 煤矸石混合料基层效益分析第57-58页
        5.6.1 经济效益评价第57页
        5.6.2 社会效益评价第57-58页
    5.7 安徽地区典型结构推荐第58-59页
        5.7.1 设计指标与参数第58页
        5.7.2 土基强度分级第58页
        5.7.3 交通量分级第58页
        5.7.4 其他材料参数第58-59页
        5.7.5 典型结构推荐第59页
    5.8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六章 水泥稳定煤矸石基层温度应力及开裂预估控制研究第61-72页
    6.1 路面结构温度场第61-67页
        6.1.1 路面材料的热分析参数第62-63页
        6.1.2 热传导边界条件第63页
        6.1.3 淮北地区气候参数第63-64页
        6.1.4 土基地温估计第64-65页
        6.1.5 温度场热分析模型第65-67页
    6.2 路面结构温度应力第67-71页
        6.2.1 路面结构温度应力计算模型基本假设第67-68页
        6.2.2 模型材料参数确定第68-69页
        6.2.3 数值计算及温缩裂缝控制第69-71页
    6.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7.1 主要研究成果第72-73页
    7.2 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第78-80页
    边界条件和热荷载输入程序第78-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铋系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下一篇:数控机床运行的监控技术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