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营改增地税征收监管研究--以浙江T县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0页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6-17页
        1.2.3 简要述评第17-18页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研究的创新点第19-20页
第二章 税收监管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第20-23页
    2.1 税收监管的相关概念第20页
        2.1.1 税收监管第20页
        2.1.2 税收监管主体第20页
    2.2 税收监管的理论依据第20-22页
        2.2.1 公平税负理论第20-21页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第21页
        2.2.3 合作网络治理理论第21页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第21-22页
    2.3 税收征收监管的评价标准第22-23页
        2.3.1 税收成本控制标准第22页
        2.3.2 税收流失控制标准第22-23页
第三章 浙江T县“营改增”地税征收监管现状第23-36页
    3.1 我国“营改增”背景与发展趋势第23页
    3.2 “营改增”后浙江T县地税收入变化第23-28页
        3.2.1 “营改增”后地税总收入变化第23-26页
        3.2.2 “营改增”后地税分税种收入变化第26-28页
    3.3 “营改增”后浙江T县税收监管主体变革第28-29页
        3.3.1 地税机关方面第28-29页
        3.3.2 纳税人方面第29页
    3.4 浙江T县地税监管现状第29-34页
        3.4.1 税收征前监管服务第29-32页
        3.4.2 税收征收监管服务第32-33页
        3.4.3 税收征后监管服务第33-34页
    3.5 “营改增”后国地税分设监管评价标准应用分析第34-36页
        3.5.1 税收成本控制标准应用分析第34-35页
        3.5.2 税收流失控制标准应用分析第35-36页
第四章 浙江T县“营改增”地税征收监管中的问题第36-40页
    4.1 机构设置问题第36-37页
    4.2 管理能力问题第37页
    4.3 信息水平问题第37-38页
    4.4 人员素质问题第38-39页
    4.5 中介机构问题第39页
    4.6 税务争议问题第39-40页
第五章 浙江T县“营改增”地税征收监管问题的成因第40-46页
    5.1 地税机关方面的原因第40-42页
        5.1.1 主观上具有监管惰性第40页
        5.1.2 重责任而轻结果和产出第40-41页
        5.1.3 “放管服”侧重失序第41页
        5.1.4 缺乏整体性治理理念第41页
        5.1.5 工作人员意识理念自我要求低第41-42页
    5.2 纳税人方面的原因第42-43页
        5.2.1 纳税意识未正确树立第42页
        5.2.2 主观上不重视财务工作第42页
        5.2.3 税负公平认知偏差第42-43页
    5.3 中介机构方面的原因第43页
        5.3.1 从业人员信心不足第43页
        5.3.2 行业发展空间有限第43页
        5.3.3 行业发展缺乏支持第43页
    5.4 国税等其他监管主体方面的原因第43-46页
        5.4.1 税收治理缺乏有效的合作网络第43-44页
        5.4.2 税制改革公平税负理念有待深化第44-45页
        5.4.3 财政性支出提供的公共服务体验差第45-46页
第六章 完善浙江T县“营改增”地税征收监管的对策建议第46-52页
    6.1 构建国地税合并后的事前预防监管第46-49页
        6.1.1 贯彻公平税负理念深化税制改革第46页
        6.1.2 完善税务监管合作网络法律保障第46-47页
        6.1.3 构建完善的税务宣传教育合作网络第47页
        6.1.4 整合信息水平完善的税源信息合作网络第47页
        6.1.5 科学调整设置税务机构合作网络第47-48页
        6.1.6 完善国地税合并后的人员配置第48页
        6.1.7 完善国地税合并后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第48-49页
    6.2 完善国地税合并后的事中监管服务第49页
        6.2.1 构建完善的纳税申报辅导合作网络第49页
        6.2.2 科学引导支持税务中介服务网络发展第49页
    6.3 坚强国地税合并后的事后监管合作第49-51页
        6.3.1 构建完善的税收监管调查网络第49-50页
        6.3.2 构建完善的税收监管救济制度第50页
        6.3.3 构建完善纳税信用应用的合作网络第50页
        6.3.4 构建完善的税收监管运行反馈机制第50-51页
    6.4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以武汉市A物业公司为例
下一篇:陕南主体功能区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