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前言 | 第13-21页 |
·川蔓藻的分类学研究 | 第14-15页 |
·隐存种 | 第15-17页 |
·水生植物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环境因素对水生植物分布的影响 | 第17-18页 |
·扩散对水生植物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18-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样品采集 | 第21页 |
·形态学观察 | 第21页 |
·总DNA的提取 | 第21-24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提取步骤 | 第22-24页 |
·PCR扩增 | 第24-26页 |
·引物的选取 | 第24-26页 |
·扩增程序 | 第26页 |
·测序 | 第26页 |
·数据分析 | 第26-28页 |
·序列拼接及比对 | 第26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27页 |
·分子方差分析(AMOVA) | 第27页 |
·遗传支系划分 | 第27页 |
·TCS单倍型网络图 | 第27页 |
·形态学数据分析 | 第27-28页 |
3 结果 | 第28-42页 |
·川蔓藻不同引物扩增序列的特征 | 第28-31页 |
·ITS序列的变异特征 | 第28页 |
·rbcL基因的变异特征 | 第28-29页 |
·trnL~(UAA)-trnL~(UAA)-trnF~(GAA)序列的变异特征 | 第29-30页 |
·其他辅助引物的序列特征 | 第30-31页 |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1-34页 |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第31页 |
·rbcL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第31-33页 |
·trnL~(UAA)-trnL~(UAA)-trnF~(GAA)序列的系统发育树 | 第33-34页 |
·多个序列联合建树 | 第34页 |
·Structure对所有个体的支系划分 | 第34-35页 |
·单倍型网络构建 | 第35页 |
·川蔓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 | 第35-37页 |
·川蔓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5-36页 |
·川蔓藻的单倍型分布格局 | 第36-37页 |
·形态学结果 | 第37-42页 |
·营养器官的特征 | 第37-39页 |
·繁殖器官的特征 | 第39-4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52页 |
·中国沿海川蔓藻的物种组成 | 第42-44页 |
·DNA分子证据 | 第42页 |
·川蔓藻的形态学鉴定 | 第42-44页 |
·川蔓藻的遗传多样性 | 第44-45页 |
·不同川蔓藻物种的分布格局 | 第45-52页 |
·不同川蔓藻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 第45-46页 |
·扩散对川蔓藻物种分布的影响 | 第46-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