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15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5-32页 |
2.1 概述 | 第15-16页 |
2.2 血管内治疗病例的选择 | 第16-19页 |
2.2.1 病例选择策略 | 第16-17页 |
2.2.2 筛选工具 | 第17-19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9-28页 |
2.3.1 血管内溶栓 | 第19-21页 |
2.3.2 小剂量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 | 第21页 |
2.3.3 动脉溶栓联合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 第21-22页 |
2.3.4 血管内溶栓联合支架治疗 | 第22-24页 |
2.3.5 机械碎栓、取栓等再通装置应用 | 第24-26页 |
2.3.6 桥接治疗 | 第26-27页 |
2.3.7 血栓形成机制与治疗方法选择 | 第27-28页 |
2.4 预后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5 血管内治疗研究现状与展望 | 第30-32页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32-36页 |
3.1 患者选择 | 第32-33页 |
3.1.1 介入治疗入组患者的选择 | 第32页 |
3.1.2 对照组患者的选择 | 第32页 |
3.1.3 一般资料 | 第32-33页 |
3.2 溶栓药物 | 第33页 |
3.3 介入治疗前检查及准备 | 第33页 |
3.4 介入治疗操作过程 | 第33-34页 |
3.5 介入治疗后检查及治疗方法 | 第34页 |
3.6 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3.7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6-43页 |
4.1 临床结果 | 第36-37页 |
4.2 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 | 第37页 |
4.3 血管再通与临床疗效 | 第37-39页 |
4.4 介入治疗时间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 第39-41页 |
4.5 治疗前的意识状态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4.6 出血并发症 | 第42-43页 |
第5章 讨论 | 第43-47页 |
5.1 三组临床结果的比较 | 第43页 |
5.2 单纯动脉溶栓与辅助机械再通的血管再通率比较 | 第43-44页 |
5.3 血管再通与临床疗效 | 第44-45页 |
5.4 介入治疗时间、意识状态与预后的关系 | 第45-46页 |
5.5 出血等并发症的比较 | 第46-4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