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固态调制器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1.3 固态调制器的应用前景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成果 | 第13-14页 |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 第15-19页 |
2.1 几种常见的固态调制器类型 | 第15-17页 |
2.2 30kW固态调制器的控制原理 | 第17-18页 |
2.2.1 总体控制系统结构 | 第17-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总体需求分析 | 第19-23页 |
3.1 总体需求描述及分析 | 第19页 |
3.2 系统硬件功能需求 | 第19页 |
3.3 系统软件功能需求 | 第19-20页 |
3.4 系统控制接口需求 | 第20-2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第23-39页 |
4.1 30kW固态调制器的方案设计 | 第23-33页 |
4.1.1 主要技术指标 | 第23页 |
4.1.2 原理框图 | 第23页 |
4.1.3 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4.1.4 主要指标的分析、计算及关键器件的选择 | 第24-25页 |
4.1.4.1 平均功率计算 | 第24页 |
4.1.4.2 开关模块中开关的选取 | 第24-25页 |
4.1.5 充电电源的设计 | 第25-26页 |
4.1.6 打火保护的设计 | 第26页 |
4.1.7 驱动脉冲的设计 | 第26-27页 |
4.1.7.1 IGBT的栅极特性 | 第27页 |
4.1.8 放电回路的设计 | 第27-31页 |
4.1.8.1 阻容(RC)串联电路的并联补偿 | 第28-29页 |
4.1.8.2 与负载串联的电阻电感并联补偿网络 | 第29-30页 |
4.1.8.3 用低阻抗PFN代替储能电容进行补偿 | 第30-31页 |
4.1.9 可靠性、安全性与环境适应性的设计 | 第31-33页 |
4.1.9.1 可靠性设计 | 第31-32页 |
4.1.9.2 安全性设计 | 第32页 |
4.1.9.3 环境适应性设计 | 第32-33页 |
4.2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的特点 | 第33-38页 |
4.2.1 数字信号处理控制器在高压电路中的应用 | 第33页 |
4.2.2 开关管动态响应的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4.2.3 开关器件的模块化和集成化的设计 | 第34页 |
4.2.4 驱动信号的高电位隔离 | 第34-35页 |
4.2.5 光纤同步触发信号的植入 | 第35-36页 |
4.2.6 脉冲变压器的新颖设计 | 第36-37页 |
4.2.7 快速打火保护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系统的控制软件设计 | 第39-53页 |
5.1 系统控制的总体框图 | 第39页 |
5.2 西门子200系列PLC控制器 | 第39-46页 |
5.2.1 PLC主程序流程图 | 第42-43页 |
5.2.2 高速计数器初始化子程序 | 第43-44页 |
5.2.3 脉冲高压设置子程序 | 第44页 |
5.2.4 重复频率设置子程序 | 第44-45页 |
5.2.5 参数采集子程序 | 第45-46页 |
5.3 Visual Basic软件 | 第46-52页 |
5.3.1 Visual Basic软件简述 | 第46-47页 |
5.3.2 Visual Basic6.0 应用 | 第47-49页 |
5.3.3 预热时间设置 | 第49-51页 |
5.3.4 脉冲高压设置 | 第51页 |
5.3.5 重复频率设置 | 第51-5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测试 | 第53-61页 |
6.1 硬件电路测试框图及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6.2 系统硬件电路测试问题及解决方案 | 第54-59页 |
6.2.1 脉冲变压器的噪声 | 第54-56页 |
6.2.2 开关模块中的反并联二极管 | 第56页 |
6.2.3 反并联二极管串联电阻的选取 | 第56-57页 |
6.2.4 脉冲波形的调节 | 第57-59页 |
6.3 续流回路电路仿真 | 第59-6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控制软件的测试 | 第61-67页 |
7.1 控制软件的测试流程图 | 第61页 |
7.2 通讯接.的测试 | 第61-63页 |
7.3 上位机控制软件VB和控制器PLC测试 | 第63-6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67页 |
8.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