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鲫鱼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的底物特异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17页
    1.1 肌原纤维结合型丝氨酸蛋白酶第11-12页
    1.2 真核表达系统第12-13页
    1.3 蛋白酶分子改造第13-15页
    1.4 分子对接第15-1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7-31页
    2.1 材料第17-21页
        2.1.1 菌株及载体第17页
        2.1.2 实验试剂第17-19页
        2.1.3 实验仪器设备第19-21页
        2.1.4 分析软件和网站第21页
    2.2 方法第21-31页
        2.2.1 毕赤酵母表达突变MBSP的菌株构建与重组表达第21-27页
        2.2.2 突变MBSP的酶学性质分析第27-28页
        2.2.3 突变MBSP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第28页
        2.2.4 突变MBSP与荧光底物的分子对接分析第28-29页
        2.2.5 突变MBSP的抑制动力学分析第29-30页
        2.2.6 突变MBSP对过敏原蛋白质的酶解分析第30-31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31-57页
    3.1 毕赤酵母表达突变MBSP的菌株构建与重组表达第31-39页
        3.1.1 MBSP的理性设计第31页
        3.1.2 突变MBSP的基因克隆与体外表达第31-37页
        3.1.3 突变MBSP表达产物的分析鉴定第37-39页
    3.2 突变MBSP的酶学性质分析第39-44页
        3.2.1 酶活力测定第39-40页
        3.2.2 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测定第40页
        3.2.3 最适pH和pH稳定性测定第40-41页
        3.2.4 底物特异性测定第41-42页
        3.2.5 动力学参数测定第42-43页
        3.2.6 半衰期参数测定第43-44页
    3.3 突变MBSP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第44-47页
        3.3.1 二级结构分析第44-46页
        3.3.2 三级结构分析第46-47页
    3.4 突变MBSP与荧光底物的分子对接分析第47-51页
        3.4.1 酶与底物分子结构文件的准备第47-48页
        3.4.2 酶与底物的分子对接第48-51页
    3.5 突变MBSP的抑制动力学分析第51-54页
        3.5.1 LBTI对MBSP的抑制作用第51-52页
        3.5.2 STI对MBSP的抑制作用第52-54页
    3.6 突变MBSP对过敏原蛋白质的酶解分析第54-57页
        3.6.1 胰蛋白酶与鲫鱼MBSP对原肌球蛋白的酶解分析第54-55页
        3.6.2 胰蛋白酶与鲫鱼MBSP对精氨酸激酶的酶解分析第55-57页
第4章 讨论第57-61页
    4.1 突变MBSP的重组表达与酶学性质分析第57-58页
    4.2 突变MBSP的结构稳定性分析第58页
    4.3 突变MBSP与荧光底物的分子对接分析第58-59页
    4.4 突变MBSP的抑制动力学分析及对过敏原的酶解分析第59-61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5.1 结论第61页
    5.2 展望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附录第70-74页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锹甲属Lucanus Scopoli(鞘翅目:锹甲科)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下一篇:东洋界奥锹甲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鞘翅目:锹甲科:奥锹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