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菌核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的化学成分分离及生物活性初探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猪苓的研究进展 | 第11-36页 |
1.1 猪苓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1.2 猪苓的生长环境 | 第12-15页 |
1.2.1 海拔坡向 | 第12-13页 |
1.2.2 温度 | 第13页 |
1.2.3 土壤 | 第13-14页 |
1.2.4 光照 | 第14页 |
1.2.5 猪苓的伴生植物 | 第14页 |
1.2.6 猪苓的共生微生物 | 第14-15页 |
1.3 猪苓的资源分布 | 第15-16页 |
1.4 猪苓的生药学鉴别 | 第16-18页 |
1.4.1 性状鉴别 | 第16-17页 |
1.4.2 用理化性质鉴别 | 第17-18页 |
1.5 猪苓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29页 |
1.5.1 多糖类成分 | 第19页 |
1.5.2 猪苓中的甾体类化合物 | 第19-25页 |
1.5.3 猪苓中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1.5.4 猪苓中的羧酸及其衍生物 | 第26-27页 |
1.5.5 猪苓中的其他类型的化合物 | 第27-29页 |
1.6 猪苓的药理学研究 | 第29-33页 |
1.6.1 利尿护肾作用 | 第29-30页 |
1.6.2 抗肿瘤活性 | 第30页 |
1.6.3 抗菌和抗炎症活性 | 第30-31页 |
1.6.4 保肝 | 第31-32页 |
1.6.5 其他生物活性 | 第32-33页 |
1.7 临床应用 | 第33-35页 |
1.7.1 猪苓和西药联合的应用 | 第33-34页 |
1.7.2 猪苓中药配方的临床应用 | 第34-35页 |
1.8 选题的依据与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8.1 选题依据 | 第35页 |
1.8.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6-42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36页 |
2.2 仪器、试剂 | 第36-37页 |
2.2.1 仪器 | 第36-37页 |
2.2.2 试剂 | 第37页 |
2.3 试验材料 | 第37-39页 |
2.3.1 原材料来源及鉴定 | 第37页 |
2.3.2 提取和分离 | 第37-39页 |
2.3.3 化合物的纯度检测 | 第39页 |
2.4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39-40页 |
2.4.1 真菌培养基选取和制备 | 第39页 |
2.4.2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39-40页 |
2.5 体外抗细菌活性测定 | 第40-42页 |
2.5.1 培养基的选取和制备 | 第40页 |
2.5.2 体外抗细菌活性初筛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 | 第42-55页 |
3.1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 第42-53页 |
3.1.1 化合物ZY1的结构解析 | 第42-44页 |
3.1.2 化合物ZY2的结构解析 | 第44-46页 |
3.1.3 化合物ZY3的结构解析 | 第46-47页 |
3.1.4 化合物ZY4的结构解析 | 第47页 |
3.1.5 化合物ZY10的结构解析 | 第47-48页 |
3.1.6 化合物ZY11的结构解析 | 第48页 |
3.1.7 化合物ZY13的结构解析 | 第48-49页 |
3.1.8 化合物ZY14的结构解析 | 第49-50页 |
3.1.9 化合物ZY15的结构解析 | 第50-52页 |
3.1.10 化合物ZY16的结构解析 | 第52页 |
3.1.11 化合物ZY17的结构解析 | 第52-53页 |
3.2 活性测试结果 | 第53-55页 |
3.2.1 体外抗真菌活性测试 | 第53-54页 |
3.2.2 体外抗细菌活性初筛 | 第54-5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图 | 第63-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