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校勘记》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旧唐书》的版本流传 | 第8页 |
| 二、《旧唐书校勘记》及作者介绍 | 第8-9页 |
| 三、立论依据 | 第9-10页 |
| 四、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五、本文需要强调的两个问题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旧唐书校勘记》的主要内容 | 第14-36页 |
| 第一节 参校各本定字句异同 | 第14-20页 |
| 一、标注殿本刊刻之讹 | 第15-16页 |
| 二、标注闻本之误 | 第16-17页 |
| 三、标注殿本妄改之处 | 第17-20页 |
| 第二节 参考群籍定史事讹脱 | 第20-30页 |
| 一、校正讹脱 | 第20-25页 |
| 二、标注异文,补充阙文 | 第25-29页 |
| 三、考证史事 | 第29-30页 |
| 第三节 整合前人校勘成果 | 第30-36页 |
| 一、罗列成说 | 第30-32页 |
| 二、改正误说 | 第32-33页 |
| 三、补充说明 | 第33-36页 |
| 第二章 《旧唐书校勘记》的校勘方法、特点、理念 | 第36-50页 |
| 第一节 《旧唐书校勘记》的校勘方法 | 第36-42页 |
| 一、对校法 | 第36-38页 |
| 二、本校法 | 第38页 |
| 三、他校法 | 第38-40页 |
| 四、理校法 | 第40页 |
| 五、综合考证法 | 第40-42页 |
| 第二节 《旧唐书校勘记》的校勘特点 | 第42-46页 |
| 一、条例清晰,巨细无遗 | 第42-43页 |
| 二、以他校为主,并注明出处 | 第43-45页 |
| 三、重视前人成果 | 第45页 |
| 四、分工合作,各取其长 | 第45-46页 |
| 第三节 《旧唐书校勘记》的校勘理念 | 第46-50页 |
| 一、确定校勘的范围 | 第46-47页 |
| 二、未可轻改 | 第47-48页 |
| 三、将文法、史例作为校勘的根据 | 第48-50页 |
| 第三章 《旧唐书校勘记》的价值及不足 | 第50-88页 |
| 第一节 对《旧唐书》的校勘价值 | 第50-76页 |
| 一、标点本据《校勘记》改正 | 第50-52页 |
| 二、学者引用《校勘记》或其说与《校勘记》暗合 | 第52-55页 |
| 三、有资校正标点本 | 第55-76页 |
| 第二节 对整理其他文献的参考价值 | 第76-82页 |
| 一、改《册府元龟》误 | 第76-78页 |
| 二、改《太平御览》误 | 第78-80页 |
| 三、改《唐会要》误 | 第80-81页 |
| 四、改其他误 | 第81-82页 |
| 第三节 《旧唐书校勘记》的不足 | 第82-88页 |
| 一、漏记或误记 | 第82-83页 |
| 二、承前人之说未能注明 | 第83-84页 |
| 三、漏校 | 第84-86页 |
| 四、误校 | 第86-88页 |
| 结语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97-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