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丹霞洞穴特征及成因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2.1 丹霞地貌概述 | 第9-12页 |
1.2.2 丹霞洞穴分类 | 第12-13页 |
1.2.3 丹霞洞穴成因 | 第13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6-24页 |
2.1 地貌 | 第17-19页 |
2.2 地层岩性 | 第19-21页 |
2.3 地质构造 | 第21-22页 |
2.4 气候与水文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丹霞洞穴基本特征 | 第24-37页 |
3.1 丹霞洞穴的分布 | 第24-30页 |
3.1.1 洞穴数量和空间分布 | 第24-25页 |
3.1.2 地层上洞穴分布特征 | 第25-26页 |
3.1.3 坡向上洞穴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3.1.4 海拔上洞穴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3.2 丹霞洞穴的分类 | 第30-35页 |
3.2.1 按规模、形态进行分类 | 第30-32页 |
3.2.2 按成因进行分类 | 第32页 |
3.2.3 野外洞穴特征 | 第32-35页 |
3.3 典型的丹霞洞穴 | 第35-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丹霞洞穴成因分析 | 第37-56页 |
4.1 丹霞洞穴发育的条件 | 第37-38页 |
4.2 影响丹霞洞穴发育的因素 | 第38-44页 |
4.2.1 地层岩性 | 第38-42页 |
4.2.2 节理、裂隙及裂隙水 | 第42-43页 |
4.2.3 软弱夹层 | 第43-44页 |
4.3 丹霞洞穴成因类型分析 | 第44-53页 |
4.3.1 风化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洞穴 | 第44-47页 |
4.3.2 水流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洞穴 | 第47-52页 |
4.3.3 重力崩塌和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的丹霞洞穴 | 第52-53页 |
4.4 开发与保护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8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