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21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8页
        1.2.1 霾的定义第12页
        1.2.2 国外对霾天气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国内对霾天气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4 霾天气成因研究第15-16页
        1.2.5 输送作用对霾天气影响的研究第16-17页
        1.2.6 国内各地区霾天气过程对比分析第17-18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3.1 研究主要内容第18-20页
        1.3.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第21-30页
    2.1 辽宁省地形和气候概况第21页
    2.2 数据提取及处理第21-22页
        2.2.1 气象观测数据来源第21-22页
        2.2.2 污染物浓度数据来源第22页
        2.2.3 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模型数据来源第22页
    2.3 研究方法第22-30页
        2.3.1 霾的等级划分第22-23页
        2.3.2 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第23-24页
        2.3.3 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第24页
        2.3.4 混合层高度计算第24-27页
        2.3.5 HYSPLIT模式后向轨迹模型第27-28页
        2.3.6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28-30页
第三章 辽宁地区霾天气时空特征分析第30-38页
    3.1 辽宁地区霾日数月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第30-31页
        3.1.1 时间变化特征第30页
        3.1.2 空间变化特征第30-31页
    3.2 辽宁地区霾日季节变化时空特征分析第31-34页
        3.2.1 时间变化特征第31-32页
        3.2.2 空间变化特征第32-34页
    3.3 辽宁地区霾日年际变化时空特征分析第34-35页
        3.3.1 时间变化特征第34页
        3.3.2 空间变化特征第34-35页
    3.4 辽宁地区不同等级霾天气时空特征分析第35-38页
        3.4.1 时间变化特征第35-36页
        3.4.2 空间变化特征第36-38页
第四章 辽宁地区霾天气过程成因分析第38-59页
    4.1 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分析第38-44页
        4.1.1 能见度月际变化规律第38页
        4.1.2 六种污染物浓度年变化规律第38-39页
        4.1.3 能见度与PM_(2.5)、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第39-41页
        4.1.4 能见度影响因子分析第41-42页
        4.1.5 不同季节能见度与PM_(2.5)、PM(10)浓度相关性分析第42-44页
    4.2 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第44-51页
        4.2.1 2014 年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第45-48页
        4.2.2 2015 年不同输送条件与霾天气发生率的关系第48-51页
    4.3 霾天气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一次典型霾天气过程为例第51-59页
        4.3.1 天气形势分析第51-52页
        4.3.2 气象要素分析第52-54页
        4.3.3 能见度影响因素分析第54-57页
        4.3.4 气流轨迹模式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9-62页
    5.1 结论第59-61页
    5.2 讨论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69-70页
论文图表统计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复合锰基催化剂净化VOCs及其生命周期评价
下一篇:脱硝催化剂载体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