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程序衔接研究--以诉调对接为切入点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及评析 | 第8-9页 |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9-11页 |
第一章 诉调对接机制概述 | 第11-15页 |
第一节 诉调对接的产生 | 第11-12页 |
一、诉调对接的产生背景 | 第11-12页 |
二、诉调对接的产生 | 第12页 |
第二节 诉调对接的概念 | 第12-13页 |
一、实务角度下的诉调对接 | 第12-13页 |
二、抽象角度下的诉调对接 | 第13页 |
第三节 诉调对接的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一、经验导向下的纠纷解决机制 | 第13-14页 |
二、司法主导下的合意机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诉调对接机制现状研究 | 第15-22页 |
第一节 诉调对接的主要模式 | 第15-18页 |
一、“诉”与“调”的对接 | 第15-16页 |
二、“调”与“诉”的对接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诉调对接的实践形态 | 第18-22页 |
一、法院“诉调对接”工作的实践形态 | 第18-19页 |
二、个案中“诉调对接”工作的实践成效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2-28页 |
第一节 “诉”与“调”对接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诉前调解案件范围不明确 | 第22页 |
二、诉前调解程序不规范 | 第22-23页 |
三、部分案件调解前置的思考 | 第23-24页 |
第二节 “调”与“诉”对接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一、司法确认的协议范围不明确 | 第24页 |
二、司法确认的启动规定不合理 | 第24-25页 |
三、诉前调解结果与诉讼程序衔接不畅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相关保障机制缺失 | 第26-28页 |
一、相关立法保障缺失 | 第26页 |
二、相关调解队伍缺失 | 第26-27页 |
三、相关经费保障缺失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日本民事调停制度比较借鉴 | 第28-32页 |
第一节 日本民事调停制度概述 | 第28-29页 |
一、日本民事调停制度简介 | 第28页 |
二、日本民事调停制度特点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诉”与“调”对接的比较借鉴 | 第29-30页 |
一、专门立法肯定“诉”与“调”对接的正当性 | 第29页 |
二、法院附设模式下的“诉”与“调”对接 | 第29-30页 |
三、部分案件调停前置 | 第30页 |
第三节 “调”与“诉”对接的比较借鉴 | 第30-32页 |
一、调停结果与诉讼程序有效衔接 | 第30页 |
二、替代调停的决定 | 第30-32页 |
第五章 我国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 | 第32-39页 |
第一节 “诉”与“调”对接的完善 | 第32-34页 |
一、明确诉前调解案件范围 | 第32-33页 |
二、规范诉前调解程序 | 第33-34页 |
三、适时引入调解前置程序 | 第34页 |
第二节 “调”与“诉”对接的完善 | 第34-37页 |
一、明确司法确认的协议范围 | 第34-35页 |
二、完善司法确认的启动规定 | 第35-36页 |
三、完善诉前调解结果与诉讼程序衔接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完善相关保障机制 | 第37-39页 |
一、完善相关立法保障 | 第37-38页 |
二、完善相关调解队伍建设 | 第38页 |
三、加强相关调解经费保障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