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表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1.2.1 裂纹扩展理论方法研究 | 第16-20页 |
1.2.2 裂纹扩展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1.2.3 轮盘损伤容限研究 | 第22-2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三维裂纹参数化建模与扩展模拟技术 | 第25-41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裂纹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26-32页 |
2.2.1 裂纹体建模 | 第28-29页 |
2.2.2 裂纹体嵌入对象模型 | 第29-30页 |
2.2.3 裂纹前沿网格划分 | 第30-32页 |
2.3 断裂参数与裂纹扩展量计算 | 第32-38页 |
2.3.1 应力强度因子 | 第32-35页 |
2.3.2 裂纹前沿局部扩展方向 | 第35-36页 |
2.3.3 裂纹前沿局部扩展距离 | 第36-38页 |
2.4 裂纹扩展模型的更新 | 第38-4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基于弯折裂纹的三维裂纹应力强度因子估算方法 | 第41-65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弯折裂纹Ⅰ/Ⅱ型复合应力强度因子估算方法 | 第42-53页 |
3.2.1 平面弯折裂纹理论基础 | 第42-43页 |
3.2.2 考虑高阶项影响的估算公式修正 | 第43-44页 |
3.2.3 数值计算验证 | 第44-45页 |
3.2.4 应力场高阶项系数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3.2.5 单段弯折裂纹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估算 | 第46-50页 |
3.2.6 两段弯折裂纹Ⅰ/Ⅱ型应力强度因子估算 | 第50-53页 |
3.3 弯折裂纹Ⅲ型应力强度因子估算 | 第53-64页 |
3.3.1 反平面弯折裂纹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3.3.2 考虑高阶项影响的估算公式修正 | 第54-55页 |
3.3.3 修正系数M_n | 第55-58页 |
3.3.4 单段弯折裂纹Ⅲ型应力强度因子估算 | 第58-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基于弯折裂纹理论的裂纹扩展方法改进 | 第65-83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改进的裂纹扩展量计算方法 | 第65-68页 |
4.2.1 裂纹前沿扩展量计算修正 | 第65-67页 |
4.2.2 裂纹扩展寿命计算 | 第67-68页 |
4.3 裂纹前沿曲线的拟合处理 | 第68-70页 |
4.4 裂纹扩展改进方法验证 | 第70-82页 |
4.4.1 半椭圆表面裂纹平面扩展 | 第70-75页 |
4.4.2 半圆型表面斜裂纹非平面扩展 | 第75-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涡轮盘损伤容限分析 | 第83-101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涡轮盘应力分析 | 第83-90页 |
5.2.1 叶片、轮盘强度分析 | 第84-89页 |
5.2.2 涡轮盘螺栓孔静强度分析 | 第89-90页 |
5.3 涡轮盘损伤容限分析 | 第90-100页 |
5.3.1 考核部位确定 | 第90-91页 |
5.3.2 子模型处理 | 第91-92页 |
5.3.3 裂纹扩展速率 | 第92页 |
5.3.4 涡轮盘裂纹扩展模拟 | 第92-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0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