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7-27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1.1 学术意义 | 第17页 |
1.1.2 实用意义 | 第17-18页 |
1.1.3 课题研究中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背景(国内外现状) | 第18-19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1.4.1 整理已有重庆大学相关研究成果 | 第21-22页 |
1.4.2 基础性资料收集研究 | 第22-25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2 川藏“茶马古道”与四川藏区宗教文化的传播 | 第27-49页 |
2.1 四川藏区的多元文化特点与川藏“茶马古道”的发展 | 第27-33页 |
2.1.1 四川藏区本土地理人文特征 | 第27-30页 |
2.1.2 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发展 | 第30-33页 |
2.2 四川藏区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 | 第33-37页 |
2.2.1 四川藏传佛教文化区 | 第33-35页 |
2.2.2 藏传佛教的传入及发展 | 第35-37页 |
2.3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分布 | 第37-46页 |
2.3.1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类型 | 第37-40页 |
2.3.2 唐宋时期川藏“茶马古道”沿线的点状分布 | 第40-42页 |
2.3.3 元代川藏“茶马古道”康东与康北片状分布 | 第42-44页 |
2.3.4 明清时期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区域化分布 | 第44-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3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选址与平面布局特点 | 第49-83页 |
3.1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区域性特点 | 第49-60页 |
3.1.1 藏族相地学 | 第49-50页 |
3.1.2 沿线地区影响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因素 | 第50-52页 |
3.1.3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选址的区域性特点 | 第52-60页 |
3.2 沿线地区影响藏传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的区域性特征 | 第60-81页 |
3.2.1 藏传佛教中影响寺院平面布局的因素 | 第60-66页 |
3.2.2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的区域性特点 | 第66-8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4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单体建筑类型及地域性特点 | 第83-123页 |
4.1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单体建筑类型 | 第83-88页 |
4.1.1 按建筑功能分类 | 第83-85页 |
4.1.2 按建筑风格分类 | 第85-87页 |
4.1.3 按建筑材料分类 | 第87-88页 |
4.2 各类型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 第88-120页 |
4.2.1“措钦” | 第88-99页 |
4.2.2“拉康” | 第99-103页 |
4.2.3 经院建筑 | 第103-109页 |
4.2.4 僧侣住宅 | 第109-113页 |
4.2.5 佛塔建筑 | 第113-118页 |
4.2.6 附属建筑 | 第118-12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0-123页 |
5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筑技术的地域性特点 | 第123-145页 |
5.1 沿线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结构的地域性 | 第123-136页 |
5.1.1 主体承重结构 | 第123-128页 |
5.1.2 井干结构的应用 | 第128-131页 |
5.1.3 坡屋顶结构 | 第131-136页 |
5.2 川藏茶马古道沿线藏传佛教寺院建筑构造技术的地域性 | 第136-143页 |
5.2.1 柱梁系统构造的地域性特点 | 第136-142页 |
5.2.2 屋面构造的地域性 | 第142-1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6 结语 | 第145-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4页 |
附录 | 第154页 |
作者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