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前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经济发展与环境要素 | 第13页 |
1.1.2 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关系 | 第13-16页 |
1.2 我国经济发展及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 第16-18页 |
1.2.1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1.2.2 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 第17-18页 |
1.3 我国主要经济区介绍 | 第18-21页 |
1.3.1 八大经济区 | 第18-19页 |
1.3.2 各经济区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环境 | 第19-21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2.3.1 灰色关联模型 | 第22-23页 |
2.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建模过程 | 第23-24页 |
2.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4 相关概念及标准 | 第25-29页 |
2.4.1 空气质量 | 第25页 |
2.4.2 空气质量指数 | 第25-26页 |
2.4.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第26-28页 |
2.4.4 主要大气污染物及危害 | 第28-29页 |
2.5 评价因子优化 | 第29-30页 |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30-31页 |
3 结果 | 第31-55页 |
3.1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 第31-35页 |
3.1.1 省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 | 第31页 |
3.1.2 经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分布 | 第31-34页 |
3.1.3 经济区环境空气质量等级分布 | 第34页 |
3.1.4 经济区AQI与大气污染物相关性 | 第34-35页 |
3.2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大气污染物年度分布 | 第35-47页 |
3.2.1 省会城市PM_(2.5)年度分布 | 第35-37页 |
3.2.2 经济区PM_(2.5)年度分布 | 第37页 |
3.2.3 省会城市PM_(10)年度分布 | 第37-39页 |
3.2.4 经济区PM_(10)年度分布 | 第39页 |
3.2.5 省会城市SO_2年度分布 | 第39-41页 |
3.2.6 经济区SO_2年度分布 | 第41页 |
3.2.7 省会城市CO年度分布 | 第41-43页 |
3.2.8 经济区CO年度分布 | 第43页 |
3.2.9 省会城市NO_2年度分布 | 第43-45页 |
3.2.10 经济区NO_2年度分布 | 第45页 |
3.2.11 省会城市O_3年度分布 | 第45-47页 |
3.2.12 经济区O_3年度分布 | 第47页 |
3.3 经济区大气污染物月度特征 | 第47-51页 |
3.3.1 经济区PM_(2.5)月度特征 | 第47-48页 |
3.3.2 经济区PM_(10)月度特征 | 第48-49页 |
3.3.3 经济区SO_2月度特征 | 第49页 |
3.3.4 经济区CO月度特征 | 第49-50页 |
3.3.5 经济区NO_2月度特征 | 第50页 |
3.3.6 经济区O_3月度特征 | 第50-51页 |
3.4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空气质量与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5页 |
3.4.1 经济指标的选取 | 第51页 |
3.4.2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空气质量与经济因素关联度分析 | 第51-55页 |
4 讨论 | 第55-60页 |
4.1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 | 第55-57页 |
4.2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大气污染物年度、月度特征 | 第57-59页 |
4.3 经济区及省会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空气质量 | 第59-60页 |
5 建议和措施 | 第60-63页 |
5.1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 | 第60页 |
5.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 第60页 |
5.3 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 第60-61页 |
5.4 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 第61页 |
5.5 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第61页 |
5.6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严格依法监督管理 | 第61页 |
5.7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 | 第61-62页 |
5.8 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 第62-63页 |
6 结论 | 第63-64页 |
7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