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7页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唯物主义”概念历史溯源 | 第17-22页 | 
| 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学唯物主义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及其影响 | 第22-28页 | 
| 第一节 机械唯物主义对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批判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主要代表及其核心思想——以霍尔巴赫为例 | 第23-25页 | 
| 第三节 机械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第二国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退行性理解及其理论后果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及其影响 | 第28-34页 | 
| 第一节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思辨唯心哲学的批判 | 第28-31页 | 
| 第二节 人本学唯物主义对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感性-对象性原则”及其对马克思的启示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历史唯物主义及其理解 | 第34-42页 | 
| 第一节 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局限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对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学唯物主义的积极扬弃 | 第35-38页 | 
| 第三节 “历史”和“唯物主义”融合中的哲学革命 | 第38-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