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生物制品药物的生产论文

多功能融合肝素酶的设计及其制备低分子量肝素工艺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48页
    1.1 酶工程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2-13页
    1.2 肝素类药物的重要性第13-17页
    1.3 肝素第17-22页
        1.3.1 肝素的结构第17-19页
        1.3.2 肝素的抗凝血机理第19-21页
        1.3.3 肝素的副作用第21-22页
    1.4 低分子量肝素第22-26页
        1.4.1 低分子量肝素概况第22-23页
        1.4.2 低分子量肝素的制备工艺第23-26页
    1.5 超低分子量肝素第26-27页
    1.6 肝素酶第27-34页
        1.6.1 肝素酶概况第27-29页
        1.6.2 肝素酶用途第29-30页
        1.6.3 肝素酶I 结构第30-32页
        1.6.4 肝素酶I 活性检测方法第32-33页
        1.6.5 肝素酶I 异源表达研究进展第33-34页
    1.7 肝素酶I 制备低分子量肝素工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4-35页
    1.8 融合蛋白技术及连接肽第35-36页
    1.9 融合标签第36-44页
        1.9.1 绿色荧光蛋白(GFP)第38-40页
        1.9.2 红色荧光蛋白(RFP)第40-42页
        1.9.3 麦芽糖结合蛋白(MBP)第42-44页
    1.10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立题思想第44-46页
    1.1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第46-48页
        1.11.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6页
        1.11.2 本论文研究框架第46-48页
第2章 荧光蛋白与肝素酶双重融合体系的构建与特性分析第48-72页
    2.1 引言第48-49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9-57页
        2.2.1 菌株及质粒第49-51页
        2.2.2 培养基第51页
        2.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转化第51-54页
        2.2.4 菌体的培养及目标蛋白的诱导第54页
        2.2.5 肝素酶酶活测定方法第54-55页
        2.2.6 His-tag 蛋白纯化方法第55页
        2.2.7 蛋白浓度检测第55-56页
        2.2.8 SDS-PAGE 蛋白质变性凝胶电泳第56页
        2.2.9 荧光强度检测第56-57页
        2.2.10 热稳定性评价第57页
    2.3 荧光蛋白与肝素酶双重融合质粒的宿主优化第57-61页
    2.4 荧光蛋白与肝素酶双重融合蛋白的追踪培养第61-66页
        2.4.1 酶活、荧光强度、菌浓变化第61-65页
        2.4.2 GFP 融合与RFP 融合体系特征比较第65-66页
    2.5 荧光蛋白与肝素酶双重融合酶的纯化比较第66-69页
    2.6 荧光蛋白与肝素酶双重融合酶的热稳定性比较第69-70页
    2.7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3章 三重融合蛋白GFP-MBP-HepA 的构建与特性分析第72-90页
    3.1 引言第72-73页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3-78页
        3.2.1 菌株及质粒第73-75页
        3.2.2 培养基第75页
        3.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转化第75-77页
        3.2.4 MBP-tag 蛋白纯化方法第77-78页
        3.2.5 其他方法第78页
    3.3 GFP-MBP-HepA 三重融合表达体系初探第78-79页
    3.4 His_6-GFP-MBP-HepA 表达质粒的宿主优化第79-82页
    3.5 His_6-GFP-MBP-HepA 三重融合体系的荧光定量追踪第82-85页
        3.5.1 荧光定量追踪第82-85页
        3.5.2 菌体生长第85页
    3.6 His_6-GFP-MBP-HepA 三重融合体系的纯化第85-87页
    3.7 His_6-GFP-MBP-HepA 三重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比较第87-88页
    3.8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4章 三重融合蛋白MBP-GFP-HepA 的构建与特性分析第90-106页
    4.1 引言第90页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0-96页
        4.2.1 菌株及质粒第90-93页
        4.2.2 培养基第93页
        4.2.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转化第93-96页
        4.2.4 其他方法第96页
    4.3 MBP-GFP-HepA 三重融合表达体系初探第96-97页
    4.4 His_6-MBP-GFP-HepA 三重融合构建策略第97-98页
    4.5 His_6-MBP-GFP-HepA 三重融合体系的纯化第98-101页
    4.6 His_6-MBP-GFP-HepA 三重融合体系的热稳定性比较第101-102页
    4.7 三重融合体系的比较小结第102-105页
    4.8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5章 连接肽设计对融合蛋白的影响机理第106-125页
    5.1 引言第106页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06-110页
        5.2.1 菌株及质粒第106-108页
        5.2.2 连接肽序列第108页
        5.2.3 培养基第108页
        5.2.4 酶学性质测定第108-109页
        5.2.5 MBP 亲和常数测定第109-110页
        5.2.6 其他方法第110页
    5.3 连接肽长度对融合蛋白功能的影响第110-114页
    5.4 连接肽刚柔度对融合蛋白功能的影响第114-122页
        5.4.1 连接肽刚柔度对MBP 亲和性的影响第115-118页
        5.4.2 连接肽刚柔度对HepA 酶学特性的影响第118-121页
        5.4.3 连接肽刚柔度对融合酶热稳定性的影响第121-122页
    5.5 多功能化融合蛋白构建小结第122-123页
    5.6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融合肝素酶在低分子量肝素生产工艺中的应用第125-152页
    6.1 引言第125-126页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6-132页
        6.2.1 菌株及质粒第126页
        6.2.2 培养基第126页
        6.2.3 肝素酶酶活测定方法第126页
        6.2.4 DNS 法测定葡萄糖浓度第126-127页
        6.2.5 融合酶的发酵生产第127-128页
        6.2.6 融合酶的保存及活性追踪第128页
        6.2.7 LMWH 酶法制备工艺第128-129页
        6.2.8 LMWH 的分子量测定第129-131页
        6.2.9 LMWH 的抗Xa、IIa 因子活性检测第131-132页
    6.3 融合酶的发酵生产第132-133页
    6.4 融合酶的保存第133-134页
    6.5 酶量与反应速度的关系第134-136页
    6.6 LMWH 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第136-138页
        6.6.1 Ca~(2+)浓度第136页
        6.6.2 NaCl 浓度第136-137页
        6.6.3 pH 值第137-138页
        6.6.4 反应温度第138页
    6.7 酶法制备LMWH 反应特征分析第138-142页
    6.8 LMWH 制备工艺产品分子量预测第142-143页
    6.9 LMWH 产品评价第143-146页
    6.10 LMWH 制备工艺产率影响因素第146-147页
    6.11 LMWH 制备工艺运行成本核算及分析第147-150页
        6.11.1 酶生产运行成本第147-149页
        6.11.2 酶催化运行成本第149-150页
    6.12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52-156页
    7.1 本论文结论第152-155页
    7.2 本论文创新点第155页
    7.3 本论文展望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附录A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166-169页
附录B 胶密度扫描准确性验证第169-17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70-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基因型水稻形态及生理特性对其产量潜力的影响
下一篇:威胁模型驱动的软件安全评估与测试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