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8-12页 |
1.1 系列题名景观的界定 | 第8-9页 |
1.2 系列题名景观——“八景文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第一章 山水审美之确立及相应艺术形式的产生 | 第12-27页 |
1.1 山水审美确立前的准备 | 第12-16页 |
1.1.1 本能的认识反应——片断的欣赏与混沌的整体 | 第12-14页 |
1.1.2 系列题名景观形式源头之一——组诗的兴起 | 第14-15页 |
1.1.3 山水诗之蕴酿 | 第15-16页 |
1.2 山水审美的确立 | 第16-20页 |
1.2.1 “游仙”成为山水文化兴起的先导 | 第16-17页 |
1.2.2 隐居、庄园与山水游赏的关系 | 第17-18页 |
1.2.3 被动转向与主动选择——选择山水的内在原因 | 第18-19页 |
1.2.4 集体形式的山水赏会及山水诗的传播 | 第19-20页 |
1.3. 最早成熟的山水艺术形式——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 | 第20-22页 |
1.4 其它诉诸的艺术形式 | 第22-26页 |
1.4.1 山水游记的源头 | 第22-23页 |
1.4.2 山水画 | 第23-25页 |
1.4.3 音乐 | 第25页 |
1.4.4 盆景、园林 | 第25-26页 |
1.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山水欣赏方式的多元化与景点概念的形成 | 第27-43页 |
2.1 山水艺术形式的继续发展 | 第27-30页 |
2.1.1 纯写景之山水诗之于系列题名景观中画面效果的影响 | 第27-29页 |
2.1.2 影响山水传播与分景点观念之唱和、组诗的发展 | 第29-30页 |
2.1.3 山水画的进步 | 第30页 |
2.2 山水游赏范围的扩大与山水开发 | 第30-33页 |
2.2.1 纯写景趣山水诗描写范围扩展 | 第31页 |
2.2.2 与官宦生涯共咏的山水诗表现出更广阔范围的山水认识 | 第31-32页 |
2.2.3 地方长官对一方山水的开发、欣赏 | 第32-33页 |
2.3 景点集合形式的出现 | 第33-43页 |
2.3.1 铭与题 | 第33-35页 |
2.3.2 景点集合的肇始形式——山水组诗兴盛 | 第35-37页 |
2.3.3 诗画的结合 | 第37-38页 |
2.3.4 系列题名景观的先声——景点集合及诗歌、绘画的结合. | 第38-43页 |
第三章 诗、画、景观三者融合——系列题名景观形成 | 第43-55页 |
3.1 体制联姻的集大成 | 第43-49页 |
3.1.1 画题之分四时晨昏与绘画诗意化对系列题名景观形成的影响 | 第43-46页 |
3.1.2 宋组山水诗歌的兴盛对“系列题名景观”形成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3 宋迪《潇湘八景图》——题名诗意化的先例 | 第47-49页 |
3.2 系列题名景观的成熟——西湖十景的形成及其特点 | 第49-54页 |
3.2.1 背景:地域风景的开发与景名诗化的开始 | 第49-51页 |
3.2.2 系列题名景观之原型——西湖十景的形成及特点 | 第51-54页 |
3.3 系列题名景观之走向民众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附录一:沈约《登玄畅楼》诗 | 第57-59页 |
附录二:王洧《西湖十景诗》写作时间考 | 第59-60页 |
附录三:卢允升活动于宝祜年间之记载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