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标志性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1.2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9页 |
1.2.2 景观的概念 | 第9-10页 |
1.2.3 运河景观 | 第10页 |
1.2.4 运河标识性景观 | 第10-13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外滨水建设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2 京杭大运河景观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流淌的文明:讲述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文化 | 第16-29页 |
2.1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沿革 | 第16-20页 |
2.1.1 京杭大运河的起源 | 第17-18页 |
2.1.2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 第18-19页 |
2.1.3 京杭大运河的疏凿与整治 | 第19-20页 |
2.2 京杭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 | 第20-26页 |
2.2.1 漕运文化 | 第21-22页 |
2.2.2 建筑文化 | 第22-23页 |
2.2.3 民俗文化 | 第23-24页 |
2.2.4 饮食文化 | 第24-25页 |
2.2.5 文学、艺术、音乐戏曲文化 | 第25-26页 |
2.3 京杭大运河的功能 | 第26-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运河沿岸城市及运河标识性景观研究 | 第29-41页 |
3.1 运河对运河城市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1 运河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 第29页 |
3.1.2 运河城市的形态和功能 | 第29-30页 |
3.1.3 城市景观与形象 | 第30-31页 |
3.2 运河与运河城市的空间关系 | 第31-32页 |
3.3 运河城市独特地缘文化和景观风貌 | 第32-40页 |
3.3.1 北京市 | 第32-33页 |
3.3.2 天津市 | 第33-34页 |
3.3.3 河北省 | 第34页 |
3.3.4 山东省 | 第34-36页 |
3.3.5 江苏省 | 第36-37页 |
3.3.6 浙江省 | 第37-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京杭大运河标识性景观设计 | 第41-64页 |
4.1 京杭大运河滨河景观构成要素 | 第41-53页 |
4.1.1 驳岸 | 第41-44页 |
4.1.2 工业景观 | 第44-46页 |
4.1.3 建筑 | 第46-49页 |
4.1.4 民居与街道 | 第49-50页 |
4.1.5 园林与公园 | 第50-53页 |
4.2 京杭大运河标识性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 | 第53-57页 |
4.2.1 保护利用原则 | 第53-54页 |
4.2.2 整体延续原则 | 第54-55页 |
4.2.3 协调原则 | 第55-57页 |
4.2.4 标识性景观针对性原则 | 第57页 |
4.3 京杭大运河标识性景观设计手法 | 第57-63页 |
4.3.1 历史文化的渗透和延续 | 第57-59页 |
4.3.2 借鉴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 第59-62页 |
4.3.3 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 | 第62-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