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22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8页 |
1.2.1 储层非均质性 | 第11-13页 |
1.2.2 流动单元的研究 | 第13-15页 |
1.2.3 注采井网与储层各向异性 | 第15-18页 |
1.2.4 存在问题 | 第18页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3.3 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低渗透油藏微观特征及流动单元划分 | 第22-35页 |
2.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 第22-24页 |
2.1.1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 第22页 |
2.1.2 孔隙结构孔喉参数 | 第22-24页 |
2.2 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 | 第24-28页 |
2.2.1 流动单元的分类 | 第24-26页 |
2.2.2 流动单元的分布--牛圈湖西山窑组X_2 砂层组 | 第26-28页 |
2.3 流动单元与物源方向 | 第28-30页 |
2.3.1 成分成熟度确定物源方向 | 第28-29页 |
2.3.2 重矿物确定物源方向 | 第29-30页 |
2.4 流动单元与沉积相特征 | 第30-33页 |
2.4.1 沉积背景及沉积相划分 | 第30-31页 |
2.4.2 沉积相及砂层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2.4.3 小层沉积相划分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5页 |
3 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 | 第35-45页 |
3.1 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 | 第35-39页 |
3.1.1 低渗透油藏非达西渗流规律 | 第35页 |
3.1.2 低速非达西渗流的临界条件分析 | 第35-36页 |
3.1.3 低渗透油藏渗流的影响因素 | 第36-37页 |
3.1.4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单相渗流特征 | 第37页 |
3.1.5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油水两相渗流理论 | 第37-39页 |
3.2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 | 第39-42页 |
3.2.1 启动压力梯度的特性及计算方法 | 第39-40页 |
3.2.2 牛圈湖西山窑组X_2 启动压力梯度的测定 | 第40-42页 |
3.3 低渗透油藏井距确定方法 | 第42-44页 |
3.3.1 低渗透油藏压力梯度分布 | 第42页 |
3.3.2 井距的确定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低渗透油藏裂缝与地应力研究 | 第45-56页 |
4.1.裂缝和地应力研究 | 第45-50页 |
4.1.1 地应力场研究 | 第45-47页 |
4.1.2 天然裂缝识别、预测和描述 | 第47-49页 |
4.1.3 人工压裂裂缝 | 第49-50页 |
4.2 裂缝物性特征 | 第50-51页 |
4.2.1 裂缝的孔隙度 | 第50页 |
4.2.2 裂缝的渗透率 | 第50-51页 |
4.3 牛圈湖储层裂缝研究 | 第51-55页 |
4.3.1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地应力方向 | 第51-53页 |
4.3.2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天然裂缝 | 第53-54页 |
4.3.3 牛圈湖油田西山窑组人工压裂裂缝 | 第54-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5 压缝下低渗透油藏井网研究 | 第56-99页 |
5.1 不同流动单元下的井网模拟分析 | 第56-77页 |
5.1.1 不同流动单元非均质性数值模拟 | 第57-61页 |
5.1.2 不同流动单元井网数值模拟 | 第61-74页 |
5.1.3 不同注采压差 | 第74-77页 |
5.2 考虑水力压裂缝的井网部署 | 第77-97页 |
5.2.1 不同裂缝长度 | 第77-80页 |
5.2.2 裂缝方向与井排方向配置关系 | 第80-83页 |
5.2.3 压裂井别不同组合 | 第83-84页 |
5.2.4 不同裂缝导流能力 | 第84-86页 |
5.2.5 不同注采压差 | 第86-88页 |
5.2.6 不同井排距 | 第88-93页 |
5.2.7 不同流动单元对比 | 第93-97页 |
5.3 小结 | 第97-99页 |
6 低渗透油藏井网转注调整 | 第99-106页 |
6.1 转注调整的必要性 | 第99页 |
6.2 转注调整的方法 | 第99-101页 |
6.3 转注调整的时机 | 第101-105页 |
6.3.1 单井生产状况分析 | 第101页 |
6.3.2 转注方式效果对比 | 第101-105页 |
6.4 小结 | 第105-106页 |
7 结论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