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股东代位诉讼概述 | 第10-15页 |
第一节 股东代位诉讼的概念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股东代位诉讼的特点 | 第11-13页 |
一、诉讼的产生基于股东的身份 | 第11-12页 |
二、原告股东以自己的名义起诉,代位公司行使诉权 | 第12页 |
三、忽视公司的独立人格、否定资本多数原则 | 第12-13页 |
四、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公司 | 第13页 |
第三节 股东代位诉讼的功能 | 第13-15页 |
一、确保公司正常有序运行 | 第13-14页 |
二、保护少数股东的合法权益 | 第14-15页 |
三、保证证券市场的良性运作 | 第15页 |
第二章 股东代位诉讼中原告资格的限制及完善 | 第15-22页 |
第一节 美国对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日本对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 | 第17-18页 |
第三节 我国台湾地区对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 | 第18-19页 |
第四节 我国对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 | 第19-21页 |
一、与立法理念不符 | 第19-20页 |
二、与股权平等原则不符 | 第20页 |
三、与我国的公司实际现状不符 | 第20-21页 |
四、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利 | 第21页 |
第五节 我国股东代位诉讼原告资格立法的完善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股东代位诉讼中原告的资格条件 | 第22-28页 |
第一节 原告在不当行为发生时应具有股东资格 | 第23页 |
第二节 原告在起诉时和诉讼期间应具有股东身份 | 第23-26页 |
一、基本规则 | 第23-24页 |
二、例外情形 | 第24-26页 |
第三节 原告必须能够公正地、充分地代表公司和其他股东的利益 | 第26-28页 |
一、原告股东参与、同意或者默许所诉不法行为的发生 | 第27页 |
二、原告股东为了谋取私利而提起代位诉讼 | 第27页 |
三、原告为公司的竞争对手谋取不正当利益而提起代位诉讼 | 第27-28页 |
第四章 股东代位诉讼的被告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被告的主体范围 | 第28-29页 |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式立法例 | 第28-29页 |
二、以英国为代表的严格限制式立法例 | 第29页 |
三、以日本为代表的有限制式立法例 | 第29页 |
第二节 被告的客体范围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我国公司法有关被告规定的立法完善 | 第31-36页 |
一、《公司法》有关被告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二、《公司法》有关被告规定的立法完善 | 第33-36页 |
第五章 公司的诉讼地位 | 第36-40页 |
第一节 外国股东代位诉讼中关于公司诉讼地位的立法例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股东代位诉讼公司诉讼地位的法律完善 | 第37-40页 |
一、依据现行法律确定公司诉讼地位的困境 | 第37-39页 |
二、公司应当作为独特的诉讼参加人参加诉讼 | 第39-40页 |
第六章 其他股东的诉讼地位 | 第40-43页 |
第一节 外国相关立法概述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立法完善 | 第41-43页 |
一、基本规则:允许其他股东参加代位诉讼 | 第41页 |
二、例外规则:特殊情况下可以拒绝其他股东参加诉讼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注释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