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8页 |
实验材料 | 第18-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59页 |
1 实验流程图 | 第33-34页 |
2 肿瘤细胞培养 | 第34-35页 |
3 滋养层细胞的培养和丝裂霉素C处理 | 第35-37页 |
4 肿瘤来源的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培养 | 第37页 |
5 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浓度的确定 | 第37-39页 |
6 质粒扩增、提取、纯化 | 第39页 |
7 肿瘤细胞中稳定Tet-off系统的建立 | 第39-40页 |
8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 第40-41页 |
9 X-gal染色检测LacZ报告基因活性 | 第41-42页 |
10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2页 |
11 细胞基因组中PB-TET-MKOS的整合位点分析 | 第42-45页 |
1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13 半定量RT-PCR | 第46-47页 |
14 实时定量RT-PCR | 第47-48页 |
15 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蛋白表达 | 第48页 |
16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蛋白表达水平 | 第48-51页 |
17 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 | 第51-52页 |
18 活细胞Hoechst染色实验 | 第52-53页 |
19 体外诱导分化实验 | 第53页 |
20 畸胎瘤形成实验 | 第53页 |
21 体外诱导骨定向分化 | 第53-54页 |
22 茜素红染色实验 | 第54页 |
23 肿瘤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MTT法) | 第54-55页 |
24 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55页 |
25 测定细胞生长曲线(MTT法) | 第55-56页 |
26 琼脂克隆形成实验 | 第56-57页 |
27 细胞核型分析 | 第57页 |
28 肿瘤细胞球(Tumor sphere)形成实验 | 第57页 |
29 Transwell侵袭实验 | 第57-58页 |
30 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表达CD133的情况 | 第58页 |
31 统计学分析 | 第58-59页 |
实验结果 | 第59-106页 |
第一部分:诱导小鼠黑色素瘤来源的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 第59-89页 |
1 诱导产生小鼠黑色素瘤来源的iPCCs(B16-iPCCs) | 第59-64页 |
2 B16-iPCCs具有多能性 | 第64-73页 |
3 B16-iPCCs与诱导前B16-2B2细胞相比恶性程度增高 | 第73-84页 |
4 体外诱导分化后的B16-iPCCs(P-B16-iPCCs)肿瘤的恶性程度降低 | 第84-87页 |
5 小结 | 第87-89页 |
第二部分 :诱导小鼠胰腺癌来源的多能性干细胞的研究 | 第89-106页 |
1 诱导产生小鼠胰腺癌来源的iPCCs(Pan02-iPCCs) | 第89-91页 |
2 Pan02-iPCCs具有多能性 | 第91-94页 |
3 肿瘤细胞微环境诱导Pan02-iPCCs发生EMT转化 | 第94-96页 |
4 肿瘤细胞微环境诱导后的Pan02-iPCCs高表达Sox2 | 第96-97页 |
5 肿瘤细胞微环境诱导后的Pan02-iPCCs恶性程度增加 | 第97-104页 |
6 小结 | 第104-106页 |
讨论 | 第106-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缩略语 | 第120-12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2-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个人简历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