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号处理论文

硅基微环谐振腔光信号处理与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3页
    1.2 硅基微环谐振腔光信号处理综述第13-20页
        1.2.1 硅基微环谐振腔全光开关第13-17页
        1.2.2 硅基微环谐振腔超宽带信号第17-20页
    1.3 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综述第20-30页
        1.3.1 单纵模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第20-26页
        1.3.2 多波长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第26-30页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基于硅基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热非线性效应的全光开关研究第32-47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微环谐振腔理论分析第33-39页
        2.2.1 单微环谐振腔第33-34页
        2.2.2 单微环双直波导谐振腔第34-36页
        2.2.3 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第36-37页
        2.2.4 微环谐振腔主要参数第37-39页
    2.3 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结构及其基本特性第39-46页
        2.3.1 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结构第39-41页
        2.3.2 串联双微环谐振腔基本特性第41-42页
        2.3.3 基于硅基串联双微环谐振腔热非线性效应的全光开关实验研究第42-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三章 基于硅基并联双微环的双波长超宽带信号第47-61页
    3.1 基于单微环谐振腔热非线性效应的光延时实验研究第47-52页
        3.1.1 实验原理第47-49页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9-52页
    3.2 基于硅基并联双微环谐振腔的微分器的理论分析第52-55页
        3.2.1 并联双微环谐振腔的基本特性第53-54页
        3.2.2 基于微环谐振腔微分器的理论分析第54-55页
    3.3 基于硅基并联双微环谐振腔的双波长超宽带信号实验研究第55-60页
        3.3.1 并联双微环谐振腔结构第55-56页
        3.3.2 实验运行原理第56-57页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7-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窄线宽单纵模双环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第61-85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SBS 机理第62-65页
        4.2.1 SBS 的物理过程第62页
        4.2.2 SBS 的增益谱第62-63页
        4.2.3 SBS 阈值第63页
        4.2.4 SBS 偏振效应第63-65页
    4.3 布里渊激光器运行原理及研究方案的提出第65-72页
        4.3.1 传统单模布里渊激光器方案第65-67页
        4.3.2 布里渊激光器理论分析第67-68页
        4.3.3 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稳定措施分析第68-71页
        4.3.4 线宽测量方法第71-72页
    4.4 影响单纵模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第72-74页
        4.4.1 FPE 效应第72-73页
        4.4.2 Kerr 效应第73页
        4.4.3 热效应第73-74页
    4.5 窄线宽单纵模双环布里渊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第74-83页
        4.5.1 高 Q 光纤谐振腔实验研究第74-76页
        4.5.2 实验原理第76-78页
        4.5.3 环长优化第78-79页
        4.5.4 阈值与线宽测量及分析第79-82页
        4.5.5 稳定性分析第82-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五章 可调多波长双环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第85-99页
    5.1 引言第85-86页
    5.2 多波长双环布里渊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第86-91页
        5.2.1 FWM 效应第86-88页
        5.2.2 实验结构第88-89页
        5.2.3 实验原理第89-9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1-98页
        5.3.1 EDFA 和泵浦光功率与多波长双环布里渊激光器的关系第91-93页
        5.3.2 多波长双环布里渊光纤激光器的可调性分析第93-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9-102页
    6.1 工作总结第99-100页
    6.2 展望第100-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4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14-117页
符号对照表第117-118页
单位对照表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口海岸三维水沙运动的间断有限元模型研究
下一篇:超衍射极限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研究